鄧燕敏
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客觀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結果真實觀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多重涵義。一般地,真實性是指會計本身所具有的如實、客觀地反映特定主體所發生的事項及交易等,公允地、如實地披露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的一種質量特性。顯然,這里的真實性強調的是會計信息系統運行的結果——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會計規則與程序,生產出來的會計信息只要符合以上標準便是真實的,對于這種理想的真實性,不妨稱其為結果真實。
(二)程序理性觀
當前會計信息的生產、替代均需要遵循一定的,大家共同認可的會計規則(一般體現為會計法律、準則以其他有關的規章制度)來進行,筆者認為,這種會計規則既然為各方所共同認可,那么在會計循環時只要遵守了這些會計規則與程序,我們便應該認為這樣的會計信息是真實的。這種真實就是程序理性。
(三)真實觀的協調
當前,各國會計環境的差別導致了它們會計規則之間的巨大差異,對同樣的經濟業務,不同的國家通過各自的會計規則進行處理后所生成會計信息差異甚大,實質上就形成了真實性的多樣化,本應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的會計卻由于這種差異而成為國際經濟交往的阻礙。因此,協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1.法規不健全。我國會計法規體系已初見規模。但《企業會計準則》、十三個行業《會計制度》、相繼頒布的具體準則共同起作用,狀況較亂。《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實施過程中顯現出不足之處。如對違法處罰規定中,使用“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詞語,缺少量的標準,可操作性不強,急需進行修改,出臺相應的實施措施。
2.會計理論不完善。現有的會計理論在很多方面還不能滿足完全客觀地反映經濟業務的需要。如會計期間假設,是人為地劃分時期,其結果必然與客觀事實有差距;貨幣計量假設,假設幣值不變,遇到通貨膨脹時,貨幣計量假設基礎上核算的會計信息就不能如實反映客觀情況。真實的現在情況;重要性原則,是將重要的事項單獨反映,不重要的事項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對不重要的事項,使會計信息與業務原貌有出入;謹慎原則在應用時,預計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少預計或不預計可能發生的收入,使會計信息帶有了估計成分,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外部監督乏力。上級主管部門為了權衡本部門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屬單位,監督弱化;稅務機關以稅收征管為宗旨,注重稅款的繳納,忽略其他會計核算監督;審計機關重點是對預算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審計,不可能對所有企業實施全面的經常性監督。
(二) 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信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搞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人員失職。會計人員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主體,所有會計信息最終都出自會計之手。有些會計人員素質低,業務水平差,技術不過硬,責任心不強,導致會計核算錯誤,信息失真。
3.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并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于自我保護,屈服于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4.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有些單位無視《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會計機構設置不健全,會計人員配備不合理,崗位責任制不明晰,會計交接手續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一)加強會計法規建設。
《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對違法收支不予辦理。在實施《會計法》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反普遍、處罰難辦。我國目前正在進行《會計法》的修訂工作,將修改《會計法》的不足之處,明確法律責任,特別是對將虛假會計信息提供給國家、社會、投資人,并導致損失的人員在《會計法》中規定給予重罰,詳細規定處罰的具體標準,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逐步廢止《企業財務通則》和眾多的行業會計制度,使指導會計工作的技術標準只有《企業會計準則》和各項具體準則,使具體業務核算必須遵循相應具體準則的規定,防范會計舞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二)加大執法力度。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幾個環節要齊抓,凡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指使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社會利益的,必須依法嚴懲,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隨時發現,隨時處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國20年代經濟危機前后,虛假會計信息充斥證券市場,政府通過法律將會計責任明確界定給企業經營負責人,違法亂紀者給予重罰,較好地杜絕了虛假會計信息的泛濫。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三)逐步完善會計理論。
會計理論與實踐發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有些原則、假設雖有缺陷,但還將繼續使用。我們在發展會計理論的同時,盡量減少信息失真的程度。會計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會計理論也將不斷創新和發展,使提供的會計信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改革會計管理體制,實行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制,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或政府會計主管部門統一向企業派遣會計人員的制度,被委派會計人員的考核、調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機關負責,使會計人員從企業中完全獨立出來,不受企業負責人的制約,使會計人員“頂得住又站得住”,保證會計人員的根本利益。
(五)加強監督力度。
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驗證、檢查、監督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各級財政、稅務、審計機關要依法對企業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各級主管部門也應負起責任,在對所屬單位的會計人員業務上進行指導,核算上進行監督、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必須予以糾正,對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有關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發揮審計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注冊會計師應樹立起強烈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意識,依法執業,客觀公正,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是處理加工會計信息的操作員,應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遵守職業道德的優秀人員擔任會計工作。加強會計人員培訓,準確掌握會計準則,按要求進行會計核算。還要經常對財會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明確職業道德標準,認識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嚴肅性,使之在履行職責時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堅持原則、不謀私利,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準確,杜絕偽造、編造會計信息的現象的發生。不斷吸收優秀的人才加入會計隊伍,進一步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水平。
(七)加強會計基礎工作。
認真執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發揮會計的核算、監督職能,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規范整個會計處理過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會計人員崗位輪換制度,為會計信息報告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會計信息失真在源頭就實施有效預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中國聯通黔東南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