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摘要]父母離異給子女的心理造成極其嚴重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在子女的心理、情緒、學習和行為方面。這給子女、家庭、社會都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維護和促進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離異家庭子女 特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59-01
在過去20年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家庭觀念的變化,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以及離婚手續的簡化,我國的離婚率大幅度上升。從1985年至1995年,我國的離婚率翻一番,到2006年上升了三倍。據民政部統計,我國每一千人中的離婚數從2006年的136升至2007年的146。
離婚率的上升,影響最大的是這些家庭中的子女。家庭的變故,父母的離異使這些子女的心靈上蒙上了一層陰影,產生不良的行為,不健康的性格,扭曲的人格、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離異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率在40%以上。面對這種情況,離異家庭子女的成才問題不得不引起每一個人的深切思考。
要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法。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離異家庭子女的性格、行為的特點。
一、特點
1.在心理上產生消極情緒。人的情緒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干擾,當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受到外界的干擾而不能實現時,容易產生憤怒情緒,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遇到某種危險,但又無法擺脫時容易產生恐懼感,當孩子失去了所摯愛的物或盼望的東西無法得到希望破滅以后,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當父母離異,徹底粉碎了他們人生的最初夢想,剎那間從峰頂跌入了深淵。他們無所適從,一片茫然,轉念之間失去了溫暖的家,日夜擔心爸媽不要自己了,在心理上產生了憤怒、恐懼和憂傷的負面情緒。
2.在情緒上波動比較大,在行為方式上很沖動。父母的離異,使孩子們覺得在同伴、親友、老師面前丟臉,抬不起頭來,因而不愿與人交往,唯恐被人輕視或排斥,同時在內心上他們又同時希望著父母的復合。因此,在情緒上波動比較大。由于沒有正確的引導,在行動上缺乏自制力,在處理問題上表現為隨心所欲,容易造成沖動。
3.強烈的怨恨感。在時下的一些離異家庭,大多數家庭經歷過離婚前的爭吵、冷戰、有時還會把孩子當作出氣筒和炸藥包,成為威脅對方的手段。這就使孩子終日在恐慌中度過,心靈受到了嚴懲的扭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早早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抱怨自己投錯了胎,抱怨有如此的父母,甚至抱怨周圍的一切。特別是由于第三者介入而破裂的家庭,孩子的怨恨更甚,我班曾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恨你我不知道為什么你們的快樂要四個人的幸福來陪葬。在你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原本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你的出現,讓女兒失去了母親,丈夫失去了妻子……以后我一定要血債血還。”
4.厭惡學習。由于父母離異,孩子的學習條件多數變得較差,情緒受到挫折,無心安心學習。加之學習無人關心,無人問起,因而學習成績普遍受到影響。缺乏家庭的溫暖,缺乏雙親的言傳身教,他們往往放任自流,組織紀律差,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常常一個人獨自行事,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這樣就會更使成績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面對這種狀況和特點,我們必須想出對策和辦法,使學生能夠盡快走出家庭離異的陰影,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
二、對策
1.找出問題的癥結。“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又各有各的不同。”家庭離異的緣由有千千萬萬個,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也是千奇百怪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耐心細致地作調查,建立離異子女的個人檔案,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取得孩子、父母雙方的協助,尋找出心理困惑的癥結,對癥下藥,使他們形成健全的健康的心理。
2.家庭教育。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固然是巨大的,但離異父母對子女教育方式的選擇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必須選擇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的離異給孩子心靈造成了較大的傷害,這時候需要用更多的愛心耐心來培育子女。爸爸或媽媽不能對孩子過于嚴厲,百般挑剔,動輒指責孩子的某個特點。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可能獲得積極的成長動力,也不可能正確地看待和應對自己的處境,甚至思想感情和道德的會產生嚴重的缺陷。
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為上過分溺愛,對孩子的事包辦代替,生活上有求必應,情感上加倍滿足,犯錯誤時舍不得批評,子女不肯上進總有借口。這樣就會使子女無法成為一個明辨是非、敢于擔當、有責任感的人。也不是放任自流,任孩子自生自滅或把教育的子女的責任推給上代,這些都不是。
作為父母,在離異之后,要明確告訴自己的子女,父母因為某些緣由無法生活在一起了,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減少對你的愛。要尋找機會讓子女與對方更多的時間共處,不要在孩子面前老是說對方的不是,在生活上多加以關懷,在情感上多加以慰藉,在教育上嚴中有愛,這樣才能使子女健康快樂成長,這是教育的第一步。
3.學校教育。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對離異子女也應該的教育更應成為學校的一種責任,學校應該怎么做呢?要拉不要推。離異子女,家中無人管教,這樣就可能會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沾染不少壞習氣,經常違反校紀校規,經常曠課,受到處分無所謂,整天無所事事。面對這樣的現象,要多加關愛,而不要坐視不管,或干脆把他趕出學校,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而是應該用愛心淡化教育痕跡。他們有錯的時候,如果教師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或當眾給予警告往往會造成他們對教師的敵意,不僅無益于改地,反而會激發起他們的逆反情緒,如果教師能淡化教育痕跡,那就會象春風拂面一樣實現一種無傷痛卻有結果的教育。
作為學校,還應該為這些學生保密且建立家校聯系檔案,以備能及時與家長聯系。在學校配備專門的心理醫生,能夠當離異子女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的時候,能及時給予他們心理輔導,糾正他們的行為偏差,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準備好條件。
4.社會教育。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離異家庭或離異孩子都是另眼相看的。首先認為,離婚的父母都是有問題的,不是父親不規就是母親不是,連同孩子一同讓人瞧不起。其次,單親的家庭窮困、可憐,需要人家幫助,缺乏教養,怪僻,不容易接近,這些都給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創造了很大的困難。這就需要社會給予離異子女更多的關愛。據調查,家長離婚前考慮社會輿論的占7.91%,成年況且如此,何況孩子。所以國家應該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規來保護離異子女的合法權益,社會的其他人群也應該轉變觀念,拋棄歧視,提高自身素質,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離異家庭及子女,給他們更多的信任和期待,給他們更多的關心與疼愛。
只有全社會都要來重視離異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凈化育人環境,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治理,多管齊下”才能有利于離異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