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奇
一條消息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消息說,我國以鋼鐵、焦化、紡織服裝等行業為代表的大批企業目前正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但是,這大批企業雖然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卻仍然在堅持,等待市場復蘇。
這就是被經濟界人士稱之為“悶爐”的一種經濟現象。這里,有必要對“悶爐”這個特殊的專用名詞作點兒解釋。所謂悶爐,就是使爐子處于保溫狀態,套用我們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讓其處于“不溫不火”,也就是既不熊熊燃燒,也不熄滅的狀態。原本好好的煉鋼爐或者是煉鐵爐,為什么要“悶”,原因很簡單:市場趨冷。這是冶金等行業為了減少成本,壓縮生產,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無奈之舉”。
據新華社記者調查,目前,包括一些大型鋼廠在內的相當一批冶金企業正主動“悶爐”限產。文章援引山西省長治市為例,到2008年11月中旬,長治市焦炭、鋼鐵、電子等中小企業停產或半停產的在200家以上,38座125立方米以上的高爐,停產的有30座。
山西長治如此,其他地方呢,這條消息沒有說。但筆者由此推斷,情況可能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長治市尚且有這么多中小鋼鐵企業“悶爐”了,要是加上其他地方的中小鋼鐵企業,情況也許更不樂觀。
在市場趨冷的態勢下,倘若仍然將“爐”燒得旺旺的,顯然是不明智的。但要是因為銷售疲軟而干脆“熄爐”,留待市場轉暖后再“開爐”,生產是壓縮下來了,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但這樣的作法,不僅不明智,而且簡直就是失去理智、近乎“莽撞”了。
可見,“悶爐”之于“熄爐”,畢竟還是一種可取的“無奈之舉”,誰能說,市場永遠就會這么冷下去?原上小草,枯榮有序,市場終有一天會轉暖的吧?因此,對于“悶爐現象”,我們不能妄加指責,說“悶爐”就是不作為。不是嗎,“爐”之所以被“悶”,蓋因市場不給情面,因此,這事恐怕也是萬不得已,順勢而為,看來,只有等待“春暖花開”之日,這被“悶”的“爐子”就會重新開啟了。
這樣的解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如此“等待”,卻使筆者尋味再三。若說“爐”之被“悶”,當然有因可尋,比如,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需求減少,市場萎縮;再比如,出口受阻,銷售不暢,等等,等等。就拿紡織服裝產品來說,多年來就始終處在國際市場的“風口浪尖”,華爾街金融危機一爆發,歐美國家的穿衣戴帽等需求一緊縮,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就更加受到國際市場的“特別關照”了。紡織服裝產品如此,與紡織服裝行業密切相關的其他行業,又豈能幸免?推而論之,鋼鐵、電子等行業出現“悶爐現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是的,“春暖”的日子是會來的,“花開”的季節也是可以預期的,只是誰也很難預料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季節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寫到這兒,筆者忽然想起,就在不久前,正當國際金融危機越演越烈、波及我國家具出口,消費者消費信心下降,商場撤柜現象時有發生之際,月星集團卻逆“寒流”而上,向市場注資1.8億!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媒體緊隨其后,現場報道者有之,跟蹤采訪者也有之,若問媒體為何如此熱衷“1.8億”?說白了,無不想要一探究竟:偌大一筆熱錢投放趨冷的市場,“月星”此舉,意欲何為?別的家具商日子不好過,“月星”難道如此闊綽,連1個多億也在所不惜了?

實際上,盡管“月星”的家具產品行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又盡管其旗下的大型家具商場遍及國內20多個城市、效益比在全行業一直居于領先地位,不過,國際金融危機可壓根兒沒有理會這些,當然也不可能對“月星”特別關照,那么,究竟為了什么,“月星”要向市場注入如此巨資?答案是:為了“興市”。人們只要一讀“月星”隨之推出的五大舉措就不難明白其“意欲何為”了。這五大舉措的要點是:注資重組困難工廠,緩解社會再就業壓力、扶持經銷商,降低經銷商運營成本、盤活存貨,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循環等。解讀這些“要點”,無不與“興市”有著很深的關聯度。
“悶爐”和“興市”,有沒有可比性?筆者識見不多,且與“爐”素無聯系,不能妄下結論。這里要說的是,普天之下,環球同此涼熱,滾滾“寒流”,“月星”也不可能幸免,但是,這家企業不等不靠不要,非但沒有“悶爐”,反而往“爐”里添了一把“柴”!僅此一端,就足以讓人為它的“壯舉”而一唱三嘆了。
當著市場欲振乏力、消費者消費信心日挫,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非但不“悶爐”,相反還要往“爐”里加“柴”添“薪”,使之繼續燃燒的精神!
當然,在目前的經濟態勢下,各家企業有各家企業的具體情況,要求眾多企業師法一家企業的做法,不僅不現實,而且還很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強按牛頭喝水的結果,不僅不會有什么效果,而且,很有可能還會鬧出笑話。再說,一些企業迫不得已,以“悶爐”應對市場疲軟,但在“悶爐”期間,實際上也并沒有歇著,有的或自主創新,開發新品;有的或進行結構調整,使產品升級換代;有的或干脆另謀出路,如此等等,能說這樣的“悶爐”有什么不好么?
不過,我們在閱讀“悶爐”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特殊經濟現象時,讀一讀“月星”的“興市”行動,應該說也是不無啟迪的。市場轉機,要靠我們群策群力,一起發力。“悶爐”等待,雖屬“無奈之舉”,但畢竟會在“等待”中錯失調整、改革和繼續奮進的良機。
前不久,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攜手共同努力,推動經濟發展》重要演講時說:“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該采取負責任的態度,注意互利互補,充分顧及整個經濟平穩運行,認真應對各種風險和隱患。”胡錦濤主席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在應對風險和隱患時企業所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是愚蠢的,無謂的等待,與我們所說的“蓄勢”,以圖雄風再起的“悶爐”,在本質上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中國人有句古話,叫作“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我們需要“月星”的挺身而出,需要“月星”那樣的“興市”壯舉,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我們的經濟就一定能夠繼續保持平穩地運行,一度被“悶”的經濟之“爐”也就一定會重燃振興之火,趕走“寒流”帶來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