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袆
一位定居美國的大學同學最近向我抱怨,美國的簽證官簡直不通人情。她最近要生孩子了,按照中國傳統,想讓退休在家的母親飛去美國照顧她。母親當然樂意,面簽時將訪美目的告訴了簽證官,不料卻等來了一句“對不起,根據美國聯邦法律,我不能給你簽證”!
以捍衛人權自居的美國人為何忍心拒絕一位母親想要照顧女兒的愿望?答案竟是,這位母親是去美國搶保姆工作機會的。
自從2008年9月中旬華爾街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垮塌,在中國,頻頻見諸報端的,除了金融風暴對世界經濟影響,華爾街已經裁員5萬,還有一則非常醒目的新聞:12月5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偕上海證券交易所、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等滬上20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將赴英、美“抄底”金融人才,在英、美大城市舉辦上海市海外高層次金融人才招聘會,推出銀行、基金、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品等專業領域170多個職位,以及其他領域的高端崗位1000多個。此后,杭州、南京等長江三角洲城市以及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喊出了類似口號,紛紛跟進。
這次去海外“團購”打折人才,可謂高調。很明顯,在全國各地紛紛發誓打造“金融中心”的形勢下,上海快馬加鞭,廣招賢才,以期“更快,更高,更好”地發展金融業。
雖然,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也被拖入了全球經濟衰退的狂潮。我國經濟發展兩大引擎——廣東及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紛紛宣告破產,不少員工失業,民工返鄉提前。一時間,曾經造就了中國神話的制造業,也在紛紛尋找突圍的方向。國內金融業雖還未發生大面積裁員,但其實,有關裁員的消息也時有耳聞,滬上一些女白領早不懷孕,晚不懷孕,偏偏選擇在滾滾金融“寒流”的季節懷孕,并非沒有道理,說穿了,她們怕“裁員”,肚皮里有了新的生命征候,看你老板還裁不裁我?
據社科院最近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稱,2008年底,我國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09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畢業生面臨找工作的窘境。

然而,就在主流經濟學家預言全球經濟衰退還未見底、2009年全球將要陷于慘淡經營的大背景下,我們的金融主管們竟然跨海出境,去華爾街“抄底”招聘“高端”金融人才,此舉雖然用心良苦,但也引來了不少有識之士的隱憂:如此招聘,實際上是在為經濟大國化解失業壓力。更有人擔憂,此舉會不會擠兌本土金融人才?華爾街的貪婪造成了金融危機,如若刨根究底,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品”不能不說是禍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們一方面在剖析金融危機的成因,一方面卻又在“求賢若渴”地以“低價”引進貪婪的金融巨鱷!若問“低價”低到何種程度,有關這樣的一道“算術題”,非我輩等閑人士所能破解,不說也罷。
新華網有一篇評論稱,中國的人才“抄底”計劃,歷史上屢有成功的先例。可惜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只找到了一個距今60多年的孤例,它說的是二戰后,美國政府另辟蹊徑,延攬德國高素質科學家,為美國戰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德國“V2導彈之父”馮·布勞恩,在美國主持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作者顯然忽視了國防事業和金融業是不具可比性的。更何況,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地位可謂“鶴立雞群”,為戰后大量外國移民創造了條件。時過境遷,如今,美國各州都在為保就業而拼搏,就業率成為了政客贏得選票的重要政績。2008年,中國駐美國使館新館建設,中方出于安全以及保密考慮,堅持空運2000名中國建筑工人至華盛頓,招致美國政客的刁難,他們大呼小叫:“這些中國建筑工人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美國吝嗇得連一個保姆的工作機會都不肯放過,既然如此,我們卻何以要將金融崗位拱手相送,況且相送給曾經賣力為華爾街制造“金融衍生品”、終于導致華爾街“金融雪崩”的金融“高端人才”?
近日,網上有一個熱門帖子,說的是有一名女研究生記錄了找工作的萬般辛苦,說到情深處,不禁潸然淚下。如果她聽說,為了引進而不惜“低價”“抄底”,當年,錐刺股、發懸梁,萬里挑一考上研究生,寒窗苦讀三年的情景猶在眼前,畢業后卻成了“土鱉”一只,在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真不知作何感想!
金融人才“抄底”從某個側面暴露了我們有些人的“浮躁癥”,人才的缺口不能依托進口,團購人才畢竟不能與團購房產或團購菜蔬等而視之。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下,海外賢士是否會“水土不服”,英美經濟復蘇后,他們之中會不會思戀“故土”而“倒流”回去?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當務之急,我們應加大對金融等稀缺人才的培養力度,踏踏實實地走“以人為本”、循序漸進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