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宣布以4700萬新發行股份的代價收購分眾傳媒的戶外數字廣告業務,包括樓宇電視、框架廣告以及賣場廣告等業務相關的資產,收購金額達13億美元。按照股權比例,分眾傳媒董事會主席江南春可望成為新浪最大個人股東,而在2008年3月31日,新浪董事會主席段永基悄然隱退,新浪董事會主席虛席以待,可能非江南春莫屬。但江南春公開表態,他要的不是新浪控制權。
城頭變幻大王旗,多年來新浪的帥旗走馬燈似地換來換去。新浪董事會的分權格局由來已久,導致近幾年新浪高管紛紛出走。
1998年,段永基占股70%的四通利方與我國臺灣華淵資訊網合并,新浪成立。自合并之日起,雙方就在董事會和管理層處于對峙,主導實業的創始人王志東和主張資本運作的其他成員相互牽制。
新浪2000年上市后,其董事會前五位股東是陳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東(6.3%)、姜豐年(5.7%)和曹德豐(4.6%)。其中陳立武、姜豐年、曹德豐均為我國臺灣人,在文化上很有共同點。段永基與王志東為大陸人,但在新浪的發展思路上早有不合。兩人之中一為最早的投資人,一為公司創始人,在公司均有很高的話語權;再加上為新浪早期融資立下汗馬功勞的茅道臨,新浪董事會內部形成數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這種分散持股的董事會,一方面有利于決策民主,董事會成員都只有一票表決權,沒有絕對控股、一錘定音的董事,董事們的地位平等,話語權也平等,不易發生大的決策失誤。
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決策效率,董事們各持己見,容易延誤戰機,上市8年多來的表現正是這一特征的集中體現——穩定增長但鮮有耀眼的亮點。特別是2001年后,新浪在短信方面不敵網易,在游戲方面落后于搜狐,在即時通信方面羞與騰迅為伍,在無線增值業務方面趕不上TOM,作為“第一門戶網站”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威脅。
新浪最早的投資人,四通集團掌門人段永基一貫主張新浪要有強勢股東。段執掌的四通雖為大股東之一,但從未成為真正能夠控制董事會的實力派大股東。
2000年4月,新浪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經過一系列運作,新浪原有的股權不斷被稀釋,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股權最分散的一家。
上市前,新浪董事會和管理層持股50.3%。上市后,董事會前5位股東共持有39.9%股權:陳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東6.3%、姜豐年5.7%、曹德豐4.6%,基本形成了一個由資本而非創業者主導的董事會格局。
最初,王志東持有新浪21%股權,隨后4年內,不斷被稀釋到6.3%,最終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導致出局。王的出局,為日后新浪出現更大的股權動蕩埋下伏筆。
2005年,盛大陳天橋以19.5%的股份強勢進逼,但最終還是沒能進入董事會。按慣例,大股東大到一定程度且有進入董事會的意愿時,可以進入董事會,譬如以前的陽光傳媒,吳征不僅打入新浪董事會,還擔任聯席董事長。而新浪所以遲遲沒有接納作為單一最大股東的盛大進入董事會,原因之一就是盛大在向SEC提交的13D表格中已表露了控制新浪的意圖。在想好是否同意與之合并之前,新浪不得不有所防備。
繼盛大突襲新浪以來,新浪易主的傳聞斷斷續續,時有耳聞。2006年開春,新浪可能易主的傳聞再次風起,而就在TOM收購新浪的傳言煙消云散時,一個真正的收購者浮出水面。2006年4月10日,來自美國邁阿密、名為Michael Gleissner的德國人耗資大約9106萬美元,收購新浪6.4%股份。但最終,Michael Gleissner只是成為新浪的第二大股東,也沒能掌控新浪。
新浪一次又一次成功地狙擊了資本的逼宮,無論盛大突襲,TOM緋聞,還是德籍投資人的野心,不管最終的收購主角是誰,新浪死抱著股權分散的盾牌不放。新浪的掌柜來去匆匆,少則半年,多則三年,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其東家段永基人稱“老段”雖然沒有占絕對優勢的股權,卻始終在董事會中穩坐釣魚臺。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新浪是他永遠的基業。
“以段總為核心的新浪董事會”總是被一些媒體反復揣摩,老段也時不時地成為媒體議論的靶子,在新浪歷次高管層震蕩的時候尤為盛。
對此,段永基曾對記者吐露自己的郁悶,“不要老用階級斗爭的眼光看新浪董事會!董事會的組織結構很合理、很科學,除了我之外,新浪董事會成員都非常專業,各個成員在態度上是統一的,多年以來,在重大事件的表決上,董事會從來是一致通過?!彼卫蔚乜刂浦聲?,充分展示了他的老辣,新浪的管理層無論是誰都難敵老段。
茅道臨是資本高手,直接促成了新浪的成立與上市,但他的種種高瞻遠矚過于超前,以至于對新浪“毫無意義”。老段不需要他這種理想主義色彩太重的看門人。
汪延是個合格的CEO。在他任上,新浪做了不少新嘗試,但從規模、力度和持續性看,這些都是戰術級的試探,而不是戰略級的轉型和發展。老段給他一個副董事長的閑職,明升暗降,退居二線。既是褒獎,也是排擠。
新浪復雜的權力結構讓人感到不安。有媒體指責,是誰傷害了新浪?隨著時間的推移,段永基在董事會內越來越孤立,終于呆不下去。2008年3月31日,段永基被迫宣布下臺。
在宣布收購分眾傳媒廣告業務消息當晚舉行的分析師會議上,新浪CEO曹國偉如此解釋此項收購的意義:對于兩家公司來說,這都是一樁非常好的交易。我們希望這樁交易能將中國兩大新媒體廣告平臺整合到一起,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有效、更一體化的市場解決方案。
曹國偉認為,交易雙方可以共享客戶資源,可以實現在不同時段覆蓋高端的消費者,市場份額會更大,將會給兩家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此外,新浪的銷售主要靠代理,而分眾傳媒則是來源于直銷,會帶來直接的協同效應。
曹國偉很有信心地展望:交易完成之后,新浪將會有一個更穩固的股權結構。此項合并對新浪更重要的,是通過引入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有望解決其多年以來股權過于分散、缺少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大股東的狀況。
財務投資者退出,戰略投資者入場,新浪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前提是新浪的管理層能夠順利地完成對分眾傳媒資產的整合,并充分發揮其協同效應。而分眾傳媒全部優質資產打包裝入新浪,雙方業務的并軌可望實現跨區、跨界的營收希望。
而根據交易協議,分眾傳媒原有股東將會按比例獲得新浪新發行股份。根據分眾傳媒2007年年報披露,分眾傳媒董事會主席江南春持股比例為10%,照此計算,江南春將會獲得約5%的合并后新浪的股份。藉此,江南春有望成為新浪的第一大個人股東。
江南春對傳媒以及互聯網行業更有投入熱情,至為重要的是,江南春更能夠獲得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的認同。
曹國偉多謀善斷,熟稔財務和資本運作,更熟悉公司政治運作的諸多潛規則。近7年來曹國偉一直在新浪穩如泰山,根基很深,是與他的個人能力、個人控制力密切相關的。曹國偉在新浪的7年歷史,也是一部參與公司政治運作的編年史。
曹國偉對江南春敬佩有加,他們兩 人曾有過很好的合作經歷,有著很多或公事或私人的關系,曹國偉原來就是分眾的獨立董事,不過他在2008年5月份辭任了獨立董事,轉任非獨立董事。曹國偉職位變化主要是因為2007年新浪和分眾傳媒的交易額超過了新浪年收入的5%,按照納斯達克上市規定,曹國偉失去擔任分眾傳媒獨立董事的資格。
江南春和曹國偉的聯手,老板和掌柜的關系將會徹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