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忠
集裝箱貨運模式的始作俑者
早在1937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馬爾康·麥克林就想到了用集裝箱運輸。當時,他是長途貨運卡車駕駛員,開著一輛二手卡車為貨輪送貨,把貨物從內地貨棧運送到新澤西等海港碼頭,但為了等候裝船,常常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卡車駕駛室內,有時甚至要等候上一整天。他想,如果把貨物裝在一只大箱子內,然后將這只箱子拉到碼頭,堆放在那里,他就可以回去再拉一只箱子了。貨輪停靠在泊位,也可以立即把載滿貨物的箱子卸到碼頭,讓卡車在任何時候拉走,此舉豈不大幅度提高了運輸效率?
1956年4月26日,馬爾康·麥克林終于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他把一艘油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集裝箱船,名“理想”X號,載運58只35英尺集裝箱從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港運到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休斯敦港。這就是世界上集裝箱海運的“濫觴”之作。
截至2007年底,全世界貿易貨物遠洋運輸總量超過60%,已經實現集裝箱化運輸。盡管一向謙虛的馬爾康·麥克林從來不承認自己是集裝箱貨運模式的始作俑者,更不承認他的集裝箱運輸發明改變了世界,但他確實是全球集裝箱貨運模式的先驅者。
形形色色的集裝箱
初看,集裝箱運輸產業似乎給人很簡單的感覺:就那么幾塊薄皮鋼板、木地板和配套構建制作的所謂集裝箱,載滿貨物后,就可以用船舶、卡車和火車運送到世界各地,其實不然。
目前,集裝箱型號、功能、品種形形色色,主要有干貨箱、開頂箱、可折疊箱、空調箱、平板箱、冷藏箱,罐式箱、換體式箱、板架式集裝箱、標準箱和革新型托盤海運格槽式箱,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多式聯運箱、地區性托盤式箱和底盤式箱。此外,還有標準液體罐式箱,高低壓力瓦斯罐式箱,冷凍貨物罐式箱和粉末罐式箱等等,罐裝容量最小的是14,000升,最大的是31,000升,甚至更大,如容量為33,000升的換體罐式箱,30英尺罐式箱,特種海關監管專用罐式箱,劇毒品,高度腐蝕性,易燃性,爆炸性等高危品專用罐式箱,壓力高達22至27.5大氣壓的高壓液化罐式集裝箱。

罐體用合金鋼或者不銹鋼制成,而箱架用高強度鋼材制成,屬于集裝箱中的一種。通常用來裝運油品,酒類,果汁,淡水,化工品或者其他液態貨物的罐式集裝箱,主要分為單罐式和多罐式,其結構分為罐體和箱體兩大部分,可謂罐箱合一。
能反復多次使用的罐式集裝箱運輸可以把傳統意義上的桶裝或者散裝的果汁、啤酒等液體貨物進行集裝箱化運輸,減少木桶和鋼桶消費量,從而大幅度降低傳統液體貨物的運輸成本,擴大罐式集裝箱運輸的業務量。
隨著世界經濟和化學工業出現強勁增長勢頭,尤其是中國工業化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罐式集裝箱目的港用戶,或者托運人越來越多,罐式集裝箱設備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景象。
全球貿易運輸市場需要超長集裝箱
據世界集裝箱統計中心2008年2月提供的數據,世界集裝箱設備總運力截至2007年底已經擴大到2600萬TEUs,與2006年同比增長11%,促使2007年全球集裝箱船隊運力增加120萬TEUs艙位,同時又帶動250萬TEUs集裝箱設備需求量,其中包括新增運力,以及水運和陸運等舊箱換新等需求,促成2007年世界集裝箱設備產量增長25%,從而基本上滿足了世界集裝箱船隊需求。
據英國倫敦《勞埃德新聞報》2008年海運專刊報道,包括整體式冷藏箱142萬TEUs在內的全球現役集裝箱設備2600萬TEUs梯隊擁有量中,約95%是標準為20英尺和40英尺的集裝箱,其余5%為主要流通于北美、歐洲、澳大利亞、中國和俄羅斯的地區型箱或本地型箱,其絕大部分高8英尺6英寸、寬8英尺。但是,因世界集裝箱運輸市場增量需求,加寬到9英尺6英寸的超寬集裝箱設備能增加集裝箱載貨容積,以便通過增量使用超大型集裝箱設備,提高全球集裝箱化運輸棉花、塑料,兒童玩具等輕質貨物的效率、效益和船舶周轉率,降低集裝箱設備存貨費用和設備投資成本,甚至可以減少公路上的集裝箱卡車流量,緩和公路交通擁塞現象。例如裝運10萬只歐洲托盤貨物只需要167只53英尺集裝箱,如果用40英尺集裝箱載運,則需要200只,由此可以減少集裝箱班輪和集裝箱卡車運力,達到二氧化碳減排效應,有利于海運空氣環保等。現在,全球貿易運輸市場需要更多的所謂超長集裝箱設備。但是,這項需求困難大,因為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集裝箱卡車、火車和船舶等現有運輸工具在拉運超長集裝箱方面都存在困難,目前允許45英尺、53英尺集裝箱卡車在公路上行駛的,除了美國,還有部分歐洲國家和日本等。再說,被設計建造成超寬和超長的集裝箱設備的原本多用途功能幾乎蕩然無存,尤其是目前全世界集裝箱船舶貨艙箱位規格均按照20英尺和40英尺標準集裝箱寬度和長度規劃設置,集裝箱卡車和火車集裝箱車皮等同樣如此,不少超大規格集裝箱寬度達到2.5米,超過貨艙內的2.4米寬度箱位標準。因此,只能在外加鋼絲綁扎支持等條件下,積載于最容易吃到風浪襲擊的集裝箱船舶甲板上,無法確保安全運輸超長和超寬集裝箱貨物安全。
特大集裝箱用量持續增長
由總部設立在新加坡的美國總統輪船集裝箱班輪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牽頭下,45英尺集裝箱悄然進入泛太平洋貿易航線班輪上。接著,53英尺集裝箱也開始在全球一些貿易航線上的運輸船舶上出現。目前,美國公路和鐵路已經能夠拉運45英尺和53英尺等集裝箱,而美國與世界各地的集裝箱化貿易交易額是最大的,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的45英尺和53英尺等超標準集裝箱運輸范圍由此被拉動擴大到中國—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等貿易航線上。

2008年初,53英尺集裝箱運輸已開始出現于美國東海岸—波多黎各貿易航線班輪上。至于擅長運輸53英尺集裝箱的公路和駁船運輸公司越來越多,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總部設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的大橋掛車公司,其掛車隊運輸53英尺集裝箱能力達到4000只。
迄今,歐洲用得最多的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經過最近幾年的連續發展,在歐洲近海、沿海、內河、公路和鐵路集裝箱運輸渠道中得到廣泛運用。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逐步發展起來的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一開始就以其容量大,貨物載運適用范圍廣和堅固耐用,尤其是一步到位的集裝箱運輸優勢著稱。
歐洲集裝箱運輸市場一些分析家認為,廣泛使用于歐洲近海、沿海和內河的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設備用量正以年均20%的速率繼續增長,正在逐步替代30英尺,甚至40英尺等標準型(ISO)集裝箱設備。95%以上的歐洲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都是標準干貨設計,只有少量的冷藏箱,而這些歐洲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是在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均十分低廉的中國制造,節約下來的成本也遠遠超過把這些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設備產品從中國運回歐洲的路費。
全部用高強度鋼板制作的歐洲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所以如此吸引歐洲托運人和承運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當然是堅固耐用,廣泛使用于整個歐洲地區的近洋、沿海、內河、公路和鐵路等多式跨國聯運網絡,在規模經濟條件下的設備成本低廉,還有就是集裝箱寬度可以綽綽有余地容納托盤,便于加大運量的貨物裝箱和拆箱,提高集裝箱運輸周轉率,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必須指出,托盤貨物裝卸方式在歐洲由來已久,一只標準型歐洲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容積達到89立方米,可以積載33只歐洲式托盤,甚至可以在箱內載運13.6米高的重達34噸的拖車。更加令人感到興趣的是歐洲45英尺托盤寬特大集裝箱可以十分安全地在碼頭場地堆到7層高,如果與其他45英尺集裝箱混堆,可以堆到3層高。
中國是世界集裝箱設備大國
集裝箱設備制造業越來越發達,2007年是世界集裝箱設備制造業高產年。與此同時,鋼板和木地板等集裝箱設備原材料價格保持平穩,集裝箱設備制造不可缺少的科爾坦耐大氣腐蝕高強度低合金鋼2007年均價為600美元/噸。根據英國倫敦2008年2月出版的《集裝箱化國際》報道,新造集裝箱2007年均價穩中略有降,2007年第一季度最高均價為2050美元/TEU,到2007年8月份均價變為1800美元/TEU,到2007年12月份變為2000美元/TEU,全年均價為1950美元/TEU。2005年-2007年,世界新造20英尺集裝箱設備均價基本保持在1400-2000美元水平(見圖表1)。2007年第四季度新造40英尺輕貨集裝箱均價為3300美元;新造40英尺(高8英尺6英寸)集裝箱設備均價為3120美元;2008年1月新造集裝箱設備價格有所提升。

2007年集裝箱設備產量3,480,000標準箱,與2006年同比增長25%;圖表2中的2007年生產的集裝箱設備包括干貨、特種、冷藏、罐裝和地區等不同型號集裝箱設備產量一應俱全,而所謂地區集裝箱產量中有約50,000TEUs是用于北美,約70,000TEUs用于多式聯運。
從上述圖表可以看出,中國是世界集裝箱設備大國,其集裝箱設備產量相當于全球集裝箱設備總產量95%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