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正利
班級管理的“三重境界”
學術界普遍認為,學校班級管理存在“三重境界”:
第一,經驗管理型(人治)。在這種類型的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總是沖在最前沿,事必躬親。經驗是指南,出現問題后處理,班主任經常處于應付狀態,工作往往被動。
第二,制度管理型(法治)。班主任在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班級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約束;再召集班干部來齊抓共管。分片負責。班級工作有章可循,學生的日常行為也有據可依。這種管理的模式堅持一個階段。又,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個別同學用打小報告的形式,經常反映班級情況。如果沒有學生反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級里的情況。制度就成為一紙空文;如果為了加強對班級的控制,鼓勵學生打小報告。就會養成不良人格。
2師生關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潤。老師為了嚴格執行制度,不管學生的內心感受,對犯錯誤的學生繩之以“法”,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缺乏人情味,往往形成嚴重的師生對立。
3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遵守紀律的習慣,卻也很容易形成學生屈服于現成制度、迷信于權威、做事循規蹈矩的僵化思維。沒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第三,人文關懷型(文化)。班主任在管理上著重創設和諧的、積極向上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創建自己的班級文化,讓積極遵守紀律、顧全大局的精神融入到學生的生命之中。班主任像做企業一樣,做出自己班級的品牌和特色,讓學生對自豈的班級有強烈的自豪感、歸宿感和使命感。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一個班級中,第三種管理境界是最理想化也是最完美的。可是通過具體實踐,筆者認為,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教育都不一樣,中學生經過小學教育后思想認識、道德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因此,每個學生對“文化”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如果單單迷信“人文關懷型”管理,則是教條主義,可能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不但班級管理不好,相反還會無功而返。筆者認為,在主體實施人文關懷型的班級管理的同時,有必要適當輔以“人治”、“法治”。
“三重境界”管理示范
在對本校剛畢業、并在中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的2008屆晨曦班實施管理的整個過程中,筆者深有感觸。該班級是本校所招收的第三屆由社會捐資助學的“宏志班”。初一人學開始,筆者曾因為“迷信”他們全是優選來的“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面對他們實行全方位、全天候(本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全部免費食宿)的“純粹”韻入文關懷精神教育,貫徹民主思想,座位自揀汗部自選,沒有命令控制、沒有懲罰,也鮮有批評責怪,多的是寬容理解循循善誘和真誠的信任與鼓勵。學生見到我都笑瞇瞇的,他們的家長偶有來校探望的,幾乎都會說,他們孩子回家說班主任老師多好、多關心他呀之類的話。
筆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時,卻在忙于處理部分學生在教學區、午自習、晚自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習不刻苦、不能及時完成作業;勞動觀念淡薄、衛生值日工作怠惰(個別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的同學竟屬此列);承認了錯誤接下來卻屢屢重犯;班干部不積極履行職責;在生活區就寢的時間內講話、唱歌,或者搞些讓人無法接受的惡作劇,故意打攪或捉弄別人,或者斤斤計較于雞毛蒜皮,甚至跟人吵架等等。筆者苦口婆心。引導他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全體學生都瞪著閃亮的大眼睛聽得似乎也很專心。可是問題卻依然讓人應接不暇。
幾乎在同時,筆者從教務處看到,本班幾個“問題學生”的小學畢業生登記卡上各文化課成績為“優”或“良”,思想品德卻僅僅是“及格”等第。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展開了一系列嘗試。除了做到以身作則外——有時看到他們的整潔區域有紙屑,便當著他們的面彎下腰拾掉它,而不是叫勞動委員通知值日生前來處理。同時,筆者還向學生提出了一套思想品德考核方案——實行獎罰操行分的制度。具體辦法是:把學生在校的所有行為予以量化記分,定期公布,累計積分。要求“三好生“文明生”評選與平時操行分評分絕對掛鉤。這樣使班級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守紀的積極性。
此后,幾個學生宿舍的評分經常拿到滿分,班務日志上的問題記載越來越少。在初一第一學期的期末,曾經有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兩位學生因為品德考核分低于85分而遺憾地被擠出“三好”生的行列;幾個中上成績的學生因為平時的不良行為習慣導致品德考核分低于80分,這樣就沒能在素質報告書上印上一個紅紅的“文明學生”的印章,在拿到素質報告書的時候。他們深為自己是晨曦班學生卻連“文明學生”的榮譽都沒得到而慚愧地低下了頭。但是此后的每個學期結束時,他們再也沒有出現上述的那種遺憾和慚愧。
可見,制度是用來管人的,這是制度的強制性;但制度也是用來幫助人、教育人和引導人的,這是制度的教育性。“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就是這個道理。
在該班級進入初三學習階段時,恰逢本校新建校區完工,結束了學生寄放他校的歷史。搬進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嶄新校園,經過筆者及任課老師的鼓動,學生都鉚足了勁,很自覺地遵守各項紀律,筆者不需要再操心自習課的紀律了。在繼續執行獎罰操行分制度的情況下,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和細心,并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經過學校領導的辛勤工作。各班的班風(班訓)制作成功并張貼于黑板上方的墻壁上。本班采用的16字班訓“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分成兩部分張貼在了前后墻壁上,為他們的學習營造了一個爭相進取的氛圍。稍后,師生又共同創意設計了以“心靈花園”為標題的特色墻報,他們或者很詩意、或者很樸實地許下自己的心靈諾言,為自己構建了照亮理想的燈塔。
當這個班級進入大練兵、狠沖刺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學習更加緊張、生活更加辛苦,不管是在校園遇到他們中的個別人,還是有課沒課跨進教室,面對全體學生,筆者比過去更少了那份“師道尊嚴”,絕不隨意跟他們提制度、提懲罰,更多的是向那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投射善意的微笑及真誠的關注。筆者的視線越來越頻繁地與那從書本堆里抬起頭、然后自然地舒展開羞澀笑臉的友善目光相碰撞。在師生都繃緊了弦、心中裝著無形壓力的緊張時期,筆者卻時時感受到“心靈花園”散播的芳馨。芳香馥部,浸潤滿屋。也更加珍惜那份目光交流、心炱碰撞的幸福。
天道酬勤,蒼天不負。該班學生在中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有18位學生達到“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啟東中學錄取分數線。上線率達43%;眾多學生考人省級重點中學。
上述也許只是個案,不具有太大普遍性,但是。筆者從中領悟到。學校班級管理“人治”、“法治”“文化”三者之間并不是相對排斥、絕不相容的,它們三者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只要綜合運用得好,運用得成功。就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班級管理不但省力、成效顯著,而且還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