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明德
科學精神,就是要以人為本,遵循客觀規律,避免主觀臆斷,實事求是地探索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的思想和理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高度總結,也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和理論概括。它“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發展本質的新揭示、發展主體的新闡述、發展內涵的新界定、發展規律的新探索、發展目的的新認識,是對馬列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創新。”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柴達木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工、農、牧業生產等都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大量的事實證明,只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柴達木精神,才是真正促進柴達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力量。柴達木精神,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通過包括世居在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幾代柴達木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而培育起來的具有地域性特征和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具有新時代精神內涵的最新的精神成果,也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先進文化合力下的嶄新的精神財富,又有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精神。
世居于柴達木這個嚴酷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中的蒙古族、藏族等各族人民,盡管承受著自然的、社會的各種壓力和摧殘,毅然為追求美好的生活,創造出自己所必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始終在不斷地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柴達木的寂寞、空曠和荒涼,依然沒有擺脫貧窮、落后和苦難。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那時沒有革命政權的建立,沒有革命信仰和科學精神的支持與指引,沒有用革命思想和新時代精神培育起來的人的參與,缺乏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上世紀50年代,在黨中央的號召和組織下,大批的開拓者陸續進入到了這個人跡罕至的荒漠之地——柴達木,同當地的世居民族一道,用自己智慧、熱血和生命創造新生活,播撒新思想、新文化的種子,使當地世居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有了新的變化,那種求生存、求發展、求進步的欲望得到了升華,自尊自愛、善良忠厚、吃苦耐勞、勇敢智慧、自強不息的品德有了新的內涵,加之,現代文化教育事業也開始出現在柴達木盆地,從而革命理想、現代科學和新觀念、新思想如春風漫野,啟開了人們久久封閉的思想大門,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現代思想、科學精神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這種傳統信仰文化和革命理想、社會主義新文化相碰撞、相依托、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漸鑄造了“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老高原精神和“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的柴達木精神。在他們開發、建設柴達木,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踐中,接受這種信仰力量的支持與鼓勵,是在馬列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蘊含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新的信仰,正是這種信仰精神,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體現了新的人文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和引導下,人們才有了“自我價值”的蘇醒,有了戰無不勝,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抱負。今天,八百里瀚海變新顏、昆侖山下閃明珠的璀璨景象,是幾代柴達木人千辛萬苦和流血犧牲的無私奮斗而獲得的;是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換來了這個世界屋脊上的閃閃明珠、豎立起了座座驚天地、泣鬼神的巍巍豐碑。如果沒有為革命事業和柴達木開發建設的“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老高原精神和“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柴達木精神,今天的柴達木不會有如此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在柴達木地區必須進一步加強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和學習,結合柴達木地區的實際,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積極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進一步規范行業組織,消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把營造“以人為本”的新的文化精神貫穿于各項事業之中,使那些有礙于人們更新觀念、創新發展的舊思想、舊觀念得到進一步克服。這就是柴達木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永葆柴達木魅力之所在。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柴達木精神,既包含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私無畏的精神,也凝聚著現代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則是柴達木精神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