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丹
從1998年起,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高校毛入學率從1999年的10.5%,上升到2008年的23.3%;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跨越精英教育的門檻,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這樣,不僅加快了我國高級人才培養的步伐,提高了人口的整體素質,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更成為推動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的加速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一方面是大學更加重視科研和科研的運用轉化,紛紛投入、消耗大量精力,開始進行以各級學位點申報、各類重點實驗室建設、各種科研經費爭取、各學科名師引進等為核心的學科建設,以滿足所謂優秀大學的上級評估要求。在這樣的高投入下,許多大學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出現了人才擠壓、影響社會穩定,而招聘單位卻又時常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尷尬局面。這種相悖狀況在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十分突出。
為什么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面對這種現實,不能不進行深刻反思。
縱觀大學的發展史,之所以被育人,是大學最為基本也是最為核心的功能。而離開了育人這個原點的科研與社會服務,即使再好,也不能使大學成為好大學。獨立院校,作為新興的本科高等院校,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而產生,是高等院校優秀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本優化組合的結果,其主動承擔起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教育大眾化的重任。
2008年教育部出臺了有關《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的文件,更加突出獨立學院“優”“獨”“民”的原則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優質的辦學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在運行機制和管理上進行改革創新。這就突顯了獨立學院的根本任務和使命就是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與社會相適應的應用型實用人才。事實上,從近年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情況來看,獨立學院已經肩負起今后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過渡的重任,必將在中國高等院校的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以“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為使命,并將其作為一切工作的原點與歸屬點;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學作為中心工作,把教學改革作為學院各項改革的核心,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到學院進行高等教育改革調研時稱:學院領導班子懂教育,重視規范,改革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成效明顯,與公辦老高校相比,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發揮了海南大特區改革開放的優勢,三亞學院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值得好好總結。
獨立學院正踏著年輕的腳步,用全球化的視野,以全新的辦學理念,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相信,在積極參與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獨立院校必將走出一條現代大學之路。
(陸丹,海南大學三亞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