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靜
摘要:本文從《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教育理念分析入手,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將信息技術整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同時也悟出了信息技術整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常見的兩個誤區。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生物教學;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出了四個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一是要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三是要倡導探究性學習;四是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何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點和這幾年筆者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學中的工作經驗,就信息技術整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長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如何激發學生的生物課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整合在解決這個難題上發揮了很大的優勢,傳統的生物教學是運用講授法、啟發式等來完成的,沒有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特別是教學中具有微觀動態過程的內容,學生不能有身臨其境的體會,這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信息技術運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將可以解決這些困難,通過動畫模擬形象地展示給學生,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加快實施新課程改革。
二、構建良好的認知環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手段都會因其形成的新穎性而在短期內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也不例外,從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和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能否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環境,在有效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也是當前以及今后課堂教學中探討的熱門話題。例如:在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時,可通過動畫依次展示并講解: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細胞外,接著邊講解邊啟發學生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然后提出探究問題進行討論,這一特定的生命活動的動態過程,使無法看見而又抽象難懂的生理過程,變得既生動形象又直觀易懂。課件的這種身臨其境的作用,使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一復雜而抽象的過程,節省了學習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個新課程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也能促進學生不斷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前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運用信息技術為生物教育教學服務的同時,還應克服走入以下誤區:
(1)過分依賴電教手段。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盡管電教媒體的作用很大,也不能過分依賴電教手段。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及對學生心理產生正面效應的重要舉措,是任何電教媒體所不能替代的。
(2)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電教媒體的作用是通過教師來完成的,它僅是輔助教師的教,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所以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必須伴隨著教學觀念上的更新,只有立足于素質教育上的輔助教學才是正確的。總之,信息技術整合在生物教學中將是我們一個長期的科研課題,我們還需不懈的努力,繼續探索,使之不斷完善,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黃甫全.當代課程與教學論: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J].課程·教材·教學,2006(1).
[3] 中學生物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湖南省慈利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