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恒利
摘要:本文結合和聲課教學的實踐,探索將電腦音樂技術應用與和聲課教學相結合,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創新高校和聲課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電腦音樂技術;和聲學;音畫同步
進入21世紀,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逐漸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些技術也進入到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對于高等學校音樂專業教學來說,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將傳統的多媒體課件引入到音樂課堂中,更多的是去探索如何將日趨成熟的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利用電腦音樂技術提升和聲課教學效果與水平的研究。
一、高等院校傳統和聲課教學模式的弊端
“和聲學”是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不僅有著極強的理論性、嚴密的邏輯性、完整的組織性,同時也以連貫、穩定的知識體系,位列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之首。
傳統的和聲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和聲學教學與作曲創作之間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于音樂創作的想象力。老師的教學中,多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五線譜板、鋼琴、粉筆也就成了老師的主要教學工具。其實,學生更喜歡教師以能夠“看得見、聽得著”的學習模式啟發自己,因此,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傳統的和聲學教學中,學生的書面練習作業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所有關于“和聲學”的教材中,和聲習題大多是以給指定的高音旋律或者低音旋律配寫四部和聲形式出現。大多數學生都是單純依靠筆,就像做數學題那樣嚴密計算來完成作業的。我國現有的和聲學教材及教學方法,大多照搬歐洲和聲體系理論。部分學校仍在沿用如前蘇聯作曲家伊·斯波索賓、符·索科洛夫等合著的《和聲學教程》等較早引入中國的教材。學生無法了解一些現代新理論在創作中的使用,以及本國民族五聲調式和聲體系的相關知識。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創新高校和聲課教學
(1)如果將電腦音樂技術與傳統的和聲學知識講解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能得到聽覺上的感受,和聲課的課堂教學效果會得到很大提升。使用電腦音樂技術將學生的和聲題創作轉化為有聲作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起到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創作欲望的作用。
(2)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對和聲中“縱”“橫”效果的理解。傳統的和聲教學大多采用純理論的講解形式,而使用電腦音樂技術,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鼠標的控制對譜例做輕松的修改,使學生即刻感受到聽覺與視覺上效果的變化。在四部和聲的習作中,通過音樂制作軟件不僅可以欣賞作品“縱”的和弦效果,也可以將里面的相關聲部單獨播放,“橫”向地欣賞作品的各聲部旋律。
(3)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的運用可以讓教師作業批改更方便,更有針對性。高校和聲課教學老師感受到了和聲課教學的困難與艱辛,作業批改成了教師工作壓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的和聲學教學有著大量的書面作業練習,每個學生的作業,教師往往要花費十幾分鐘的時間去批改,使其對教學反思、教學創新研究的時間大大減少。引進電腦音樂技術,讓學生在書面練習的同時,將自己的作業放入音樂軟件中音畫結合,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和聲創作的效果。教師在批改過程中,通過鼠標對學生作業的修改,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修改前后的和聲、和弦效果變化,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個人創作的興趣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作業音響效果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見,使作業指導更具針對性。
三、“電腦音樂技術在和聲學教學中應用”的部分實踐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是一所有著先進的辦學理念、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育人理念的新型獨立學院。筆者進行了三年的教學實踐,嘗試將電腦音樂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盡可能廣的領域中。
1.將電腦音樂技術與日常備課相結合
備課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普通學科教師在備課中,只要在課件中體現相關章節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等,再做好字體、字號的編輯就可以了。而和聲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做好一個文字課件,對于舉例作品音響效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裝配和聲學教學設備。和聲學多媒體設施,在普通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基礎上,還要加裝MIDI鍵盤、專業聲卡、軟件音源、調音臺、專業音箱、投影儀等。電腦還要裝有比較專業的音樂軟件,如制譜軟件Overture、Encore等,四部和聲教學軟件Tonica,和聲分析、作曲軟件Cakewalk Sonar、Sibelius等。其次,根據課程授課需要,制作每節課所需的帶有音效效果的譜例。
2.使用電腦音樂技術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利用電腦音樂技術制作的課件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視聽相結合,可以使抽象的和聲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和聲學的熱情。比如在介紹學習和聲學的用途時,教師先給學生出示某部作品部分主題音樂,并對該作品進行簡單分析。通過電腦音樂技術制作的譜例開始引導學生,讓所有同學使用和聲課學習的知識給這個作品配置簡單合唱體或者鍵盤體四部和聲,使其成為簡易鋼琴伴奏的母體,并讓學生欣賞其音響效果。
通過上面簡單的譜例講解,學生已經對和聲課的學習表現出初步興趣。此時,教師繼續在該作品鍵盤體四部和聲基礎上做各種音型、節奏變化,從而形成簡易的鋼琴伴奏。通過七八個這樣的四部和聲輪廓與伴奏織體相對比進行的有聲有畫的譜例欣賞,就很容易在新學期的第一課激發學生對于和聲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和聲課的魅力所在。
利用多媒體電腦音樂技術與和聲課教學相結合實踐的探索,不僅僅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也是對三亞學院關于“培養學生用得著、帶得走、接得上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方針在音樂表演專業上的實踐。課堂上通過電腦音樂技術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學生音樂創作的靈感,同時也將傳統教學中學生創作的“死的音樂”書面作業,變成有聲有畫的形式,將其與專業學習中的聲樂表演、鋼琴演奏、作曲實踐等真正地結合起來。
總之,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藝術人才,應充分利用電腦音樂技術等教學手段,不斷探索音樂專業教學改革。海南大學三亞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這些探索實踐,正為和聲教學摸索著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崔東偉.信息技術與高校和聲課教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青.高師和聲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音樂教育,2001(3).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三亞學院藝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