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艷
隨著三鹿集團進入破產程序,人們期待的是,它能真正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史上的一個警示性符號。引起現在及后來的食品生產商和監管部門的足夠重視,杜絕類似悲劇的重演,改寫我國食品安全史。
2008年,冬至。
驟降的溫度、冷颼颼的寒風,讓無數自駕電動車、自行車上班的人們,加入到了公交車站牌前等待的人流中。
隨之,火爆起來的還有公交站牌旁邊的豆漿攤,攤前排著長長的隊伍。從9月份,“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后,這里的人流就增加了不少。
“從三鹿出事后,我再也沒有喝過牛奶。以前,牛奶是我必不可少的早餐……還好有豆漿,我每天上班等車的時候到這買一杯。”排在隊伍末尾的小云顯然還沒有從3個月前“奶粉事件”中走出來。
與小云一樣,不曾從困惑中走出來的是更多的“媽媽”們,所有的奶粉都似乎不再安全,“給孩子喝什么”困擾著她們。
胡娟霞,半年前與丈夫楊軍喜添幼子。由于身體原因,醫生建議胡娟霞最好不要親自哺乳。“不知道給孩子吃什么好?國產的奶粉不放心,進口奶粉價格又高,消費不起……”胡娟霞道出了眾多“媽媽”們的苦惱。
三鹿,輝煌中沒落
2008年12月31日上午8時,三鹿掌門田文華等4名原三鹿集團高級管理人員受審,并當庭承認被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屬實。而此時三鹿集團已經進入破產程序。
2008年9月11日,三鹿和國家衛生部對甘肅個別嬰幼兒食用三鹿奶粉出現泌尿系統疾病做出回應。三鹿,這個一度讓國人引以為傲、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之一的知名品牌瞬間坍塌,奶粉業“第一巨頭”三鹿集團迅速走向解體。
據衛生部通報,截至11月27日8時,全國累計出現因食用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異常患兒29.4萬人,累計住院患兒5.19萬人,累計收治重癥患兒154例。
龐大的受害嬰幼兒人群,將這起重創我國食品市場的奶粉業“9·11”事件——“腎結石事件”事件再次升級,其影響的進一步擴大,迅速淹沒了試圖重啟三鹿品牌的一小部分呼聲。
12月24日,三鹿集團進入破產程序。據保守估算,三鹿負債達20億元。至此,我國最大的奶制品企業三鹿集團、知名品牌三鹿走上了終結之路。
隨著三鹿集團進入破產程序,人們期待的是,悲劇不再重演,期待它能真正成為我國食品史上的一個警示性符號,引起現在以及后來的所有食品生產商和監管部門的足夠重視,杜絕類似悲劇的重演,改寫我國食品安全史。
陰霾彌漫乳制品市場
3個月來,與三聚氰胺這一專業名詞同時出現的,還有籠罩在我國乳制品市場上空的陰霾。
22家乳制品企業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災難迅速波及整個中國乳業,人們曾經信賴的知名乳品企業幾無幸免,其中不乏蒙牛、伊利、雅士利這些大品牌,消費者信心受到極大挫傷,很多人患上了“恐奶癥”,整個奶粉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國內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的同時,也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限制進口我國乳制品。
2008年10月,我國乳制品出口數量銳減9成,其中奶粉更是下降了99.2%。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1~10月我國出口乳制品11萬噸,價值2.8億美元,分別比2007年同期增長2.4%和50.4%。但受“三鹿奶粉事件”影響,2008年10月我國出口乳制品1036噸,同比下降91.8%。
在出口下降的同時,進口乳制品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0g年10月當月我國進口乳制品3.3萬噸,同比增長73.2%,遠高于平均水平。
陰霾,彌漫在我國乳制品市場上空。
走出陰霾,不僅需要乳制品企業用實際行動贏回人們的信任,也同樣需要時間。
危險的鄉村市場戰略
“目前,全省(甘肅)共上報病例59人,死亡1例,分布在24個縣區,以農村患兒為多。2006年和2007年未報告病例。”(9月11日《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
“據悉,我市(濟南)因服用含三聚氰胺奶制品患腎結石的嬰幼兒年齡集中在7至12個月大,年齡最小的出生僅40天,農村與城區患兒比例為3:1。”(9月24日《齊魯熱線》)
事實證明,在這次三聚氰胺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鄉村消費市場是食品安全的重災區,而受污染的奶粉都是最便宜的10多元錢一袋的嬰幼兒奶粉。
無疑,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和三鹿搶占鄉村市場的低價戰略密切相關。
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700萬嬰兒出生,其中80%能夠得到母乳喂養,還有20%沒有母乳或母乳不足,即340萬嬰兒需要用奶粉來喂養,每年的嬰兒奶粉市場就需要30萬噸。如果排除其他因素,50%的市場也要15萬噸,和我國僅8~10萬噸的年嬰兒奶粉產量相比,市場空間巨大。
2004年,安徽阜陽“問題奶粉”事件引發了整個中國奶粉行業的一場地震。大量假冒偽劣奶粉被清除出市場,使鄉村市場暫時出現了“真空”地帶。針對這種市場狀況,三鹿開始著手開發鄉村市場。
三鹿集團副總經理張振嶺曾充滿豪情地說:“要讓廣大農村的消費者認識、了解、消費高品質全營養的三鹿產品。”
僅2004年,三鹿集團就在短時間內在全國建立了12.3萬個鄉鎮銷售點。
然而,在這輝煌戰績背后,危機、隱患暗伏。三鹿,掀起的這場迅猛的搶占鄉村市場之戰,最終成了三鹿歷史上的“滑鐵盧之戰”,徹底顛覆了三鹿幾十年經營下來的品牌、信譽。隨之而來,大量的奶粉回收、賠付資金以及疲軟難振的銷售市場,最終使這個老企業、名企業,知名品牌,河北人的驕傲,中國最大的奶制品企業很快癱瘓,直至破產。
警鐘長鳴
做生意如做人。只有自重自愛,愛惜自己的聲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大環境下,類似三鹿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毀掉的不僅是無數人的健康。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的信譽、品牌。
三鹿,50多年經營史,由一個只有32頭奶牛和170只奶羊的乳業合作社,發展為我國乳制品行業“第一巨頭”,15年穩坐乳制品行業頭把交椅。其雄厚的實力和歷史的積淀在我國乳制品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和根基,然而,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短短3個月,它就走向了隕滅。
三鹿的興衰史,其廣泛的影響,足以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史上的一個警示性符號,警戒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