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根秋登子
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館藏有一壁佛龕,原主人是前西康省主席劉文輝,時在成都玉沙街劉公館。1939年西康省建立,劉文輝從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起,直到1949年,在西康做了10年的國民政府的“封疆大吏”。西康省管轄范圍內大多數是藏族地區,劉文輝因此與少數民族首領尤其是藏族上層交往十分密切,從而收集到大量的佛像、法器、經書、唐卡等珍貴的藏傳佛教文物。多年的耳濡目染,使劉文輝對藏傳佛教產生了虔誠的信仰,并拜康定的宋喇嘛和理塘香根活佛等高僧大德為師。此外,劉文輝還出資修繕了康定安覺寺和將軍廟等藏傳佛教寺廟,又在康定、雅安等處修建起自己的私人公館佛堂。在上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劉文輝請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在成都玉沙街公館量身定做了一個極其精美的藏漢合璧式家庭佛龕。
1949年12月9目,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通電起義,西康和平解放。1950~6月,劉文輝所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二軍合并。改編后,劉文輝本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委任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后又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1950年底,西南軍政委員會籌建西南民族學院,劉文輝把其公館無償饋贈給國家。1951年西南民族學院成立,校址即定在劉文輝玉沙街公館。當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的王維舟兼任西南民族學院院長。在1951年一1955年之間,西南軍政委員會組成川西少數民族訪問團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訪問,又收集到一批珍貴的少數民族文物。1952'~z9月收集的文物與劉文輝家藏的少數民族文物一起,成為新籌辦的西南民族學院民族文物陳列室的主要展品。陳列室以經堂為主,而經堂則圍繞佛龕而布置。
1956年,西南民族學院從成都玉沙街劉文輝公館搬遷到現西南民族大學校址。佛龕也隨之搬遷,最終形成現西南民大博物館藏族宗教文化藝術陳列室規模。
劉文輝家庭佛龕彩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彩繪而成,全身遍布藏、漢傳統紋飾。整個佛龕繪畫使用金粉80兩。佛龕分為一個主龕和兩個配龕,主龕長12m,厚1.5m,高3.5m。佛龕正面共分三部分:
正中間部分。龕頂部為漢地傳統建筑的廡殿式,由整塊楠木做成,正脊、垂脊、戧脊、排山、屋面、筒瓦全部涂綠色顏料。寶頂、正吻、垂獸、戧獸等雕刻精細,正面刷金粉,與綠色的房頂相互輝映。勾頭為彩繪饕餮紋,滴水畫滿如意紋(藏族稱豬鼻紋),下垂葫蘆形施彩木雕瓔珞。房檐下露紅黃藍三色描的房檁。3幅雙龍戲珠彩繪與2幅雙鳳圖相間隔構成掛檐欄。內吊彩繪天花。天花共由58個完整圖案和4個半幅圖案組成,內容豐富,有八寶、五妙欲、荷花、桃子、牛、樹等藏族傳統吉祥圖案。垂柱共四根,全部飾以彩繪,下端各垂一個漢地傳統燈籠樣式吊瓜。雀替、承拱、牛腿(挑頭)上飾滿描金添彩花紋。花板由10幅完整、2個半幅的鏤空抽象蝙蝠紋組成,上刷很厚的金粉;兩邊各立全雕盤龍柱一根,龍雕刻極精細,上飾彩繪,二龍前左腳各抓一龍珠,大有向中間飛騰之勢。龍柱后的正龕兩側,從上到下各畫有八寶、菩薩、宮殿各一組。橫梁上繪有藏式傳統忍冬紋、錦地紋,金粉描線,中間添彩。佛龕正中部分為上下兩層供佛之處。上層為11龕門;下層龕門較大,共7扇。龕門窗邊貼金卷草紋雕刻,至今光輝熠熠。當中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文殊菩薩等銅鎏金、木雕佛像。下部為一突出柜臺,內放禮佛所用供器、供品等,上可供酥油燈及各種祭品。柜門上畫有16位供養女神、法螺、大象寶、駿馬寶、將軍寶、摩尼寶等圖案,同樣金線描邊,中間添彩。
正龕左右兩側,同樣分為上中下三層。上為略低于中間房頂的廡殿式頂,勾頭饕餮紋,下垂瓔珞;滴水畫如意紋;掛檐欄由2幅云龍圖案和1幅鳳舞圖案相間隔而成。再向下為5幅鏤空描金裝飾蝙蝠,背面貼紅紙,現大多脫落。中間各為56個經書書格,上層三開門、下部四開門,兩面共放有100函民國拉薩版大藏經的甘珠爾一部。書格兩側各有1根盤龍柱和三幅傳統藏區吉祥版畫。左側從上到下依次為圣僧圖、五根花束圖、雪山獅子圖;右側從上到下依次為圣僧圖、《俱舍論》的世界形成圖、和睦四瑞圖。下層同樣為楠木柜,每側各有5個抽屜,2個半柜子,用于存放供器、供品等物。
兩側配龕風格與主龕風格類似,上部為歇山頂,中間為供佛之處,下為楠木柜子。中間供佛之處上下兩端用整塊楠木鏤雕成極精美的裝飾蝙蝠紋,內貼紅紙,現紅紙大都脫落。龕門兩側各有兩個描金花瓶,內插鮮花。蝙蝠紋、花瓶及鮮花上都刷有非常厚的金粉。佛龕內,有整楠木雕成的背光,上刷金粉并花,涂有紅彩。兩配龕各供奉一位護法。左側為大力尊護法神,右側為誓言(騎羊)護法神。左側龕勾頭繪骷髏紋,滴水雕如意紋;龕下部柜門為藏族傳統圖案,左側為裝滿甘露的嘎巴拉碗、兩只脛骨號、貢品朵瑪;中間為兩只嘎巴拉碗,一裝甘露,一裝鮮血;右側畫裝滿鮮血的嘎巴拉碗及骷髏碗。左側龕兩側從上到下繪有荷花、梅花及黃底綠彩的水波紋;右側龕勾頭、滴水各繪有牛頭紋、如意紋;龕下部柜門同樣為傳統藏畫,從左到右依次為七近寶、如意末尼、五妙欲;但兩側面光素無紋飾,疑為脫落。
整個佛龕整體風格為藏漢結合,顯示了高超的技藝。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對西南民大博物館館藏文物破壞慘重。博物館藏族宗教文化藝術陳列室位于行政樓的頂樓五層。地震把行政樓樓頂瓦片搖散、搖掉。5月13日晚,成都突降大雨。雖然博物館領導及教師對博物館五樓藏族宗教展廳進行了緊急搶救;但由于地震對整幢樓體的破壞,雨水從樓頂流人,導致佛龕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水浸泡。地震發生后,西南民大博物館領導和教師24小時守護在博物館,確保震后文物安全。2008年6月,博物館教師及工作人員對博物館展廳部分受損文物進行清理、統計,發現損失嚴重;所幸佛龕狀況相對較好。7月,博物館教師對博物館所有展品進行清理裝箱,其中也包括五樓藏族宗教文化藝術陳列室所陳列的各種金銅佛像、唐卡、法器、經書、佛塔等。
由于博物館房頂受損,需在房頂實施防雨措施;考慮到文物安全問題,在整個施工期間,博物館師生一致放棄了暑假休息,在博物館進行輪流值班,時間近兩月。
2008年下半年,博物館對館藏文物進行分類清潔、整理,準備搬至安全的地方。2009年4月。經過校方同意,博物館開始對館藏劉文輝家庭佛龕進行測繪、照像、標號、登記、拆分;然后裝箱,入庫,擬于201 1年前在原址恢復其原貌。在這一過程里,我們都參與其中;故以此文章紀念校博物館這一壁珍貴佛龕的歷史變遷。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