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權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沒有必要再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作為素描訓練標準和評判依據,素描理念理應得到相應的調整和拓寬。我們在素描課上也要提倡一種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意識,并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關鍵詞】素描素描教學創新
素描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一種繪畫形式發展到今天,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而在中國,素描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其發展還不到百年,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幾十年時間幾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蘇聯素描體系下進行訓練的,這種素描教學模式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即“世界藝術大同化”。藝術不同于科學,科學有統一的標準,允許推廣和重復,而藝術則不然。藝術貴在獨創,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所在。我認為素描風格與形式正在逐漸走向多元化,但是問題依然存在。許多學生上課只是為了交作業而草草應對,缺乏主動性和繪畫熱情,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認識水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當傳統的素描技法和觀念不能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的時候,我們理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質來改變這一現狀。曾經被普遍視為單色畫和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它的定義正是相對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畫種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為重要的是藝術家是否具有創造性精神。縱觀西方藝術史,我們會發現“素描”最初是作為草圖出現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后人把這種草稿草圖作為基礎課來訓練。一種事物自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質概念的消亡,而是內涵的升華,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當今藝術領域,專業細化的程度較高,每個畫種應該有其獨特的訓練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擺脫“基礎課”的束縛并拓寬自身藝術表現力,素描才會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場上除了鉛筆、碳筆之外,素描沒有過多的材料可供選擇,而在當今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繪畫材料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這恰好為我們革新素描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沒有必要再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作為素描訓練標準和評判依據,素描理念理應得到相應的調整和拓寬。
不管什么風格的基礎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對素描造型諸要素各有不同的側重而已。我認為在基礎素描教學中應本著現實主義的原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物象的真實感受。作品應以客觀物象為依據,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對物象的認識和感受,藝術地表現一定環境與光影下的具體物象。學生的主觀感受應依據客現物象并受制于客觀物象,所謂“藝術地表現”是指概括、取舍、加強、減弱等藝術處理。
我們應當把素描當作一門有意味的繪畫形式語言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領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樣被閱讀和理解,而對于其制造者來說是最質樸、最真誠的情感表達方式。既要讓學生明確素描訓練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還應該讓學生體會到繪畫的樂趣和奧妙。造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傳達個人情感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度,藝術作品不是自然的產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動,具有主觀性。我們必須把畫面的每根線條都當作是個人的獨特語匯,讓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讓它們制造自己的語言符號,對不同的材質所具有的視覺效果和美感給予充分的表達,特別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質的加入,不僅可以豐富素描語言,拓展素描表現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我們要本著實驗的原則,鼓勵學生對新材料的關注和應用,在實驗中比較,在比較后進行選擇,從中尋找到適合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方式——寫實、表現、具象、抽象等方式。總之,我們利用能夠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審美體系及新的形式語言。
在指導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作為最重要的一點來加以研究與訓練。素描中對形體不是被動描摹,而是主動處理和表現,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的頭腦。在作畫過程中,要屏氣凝神,洞察所繪對象的內心世界,把自己與對象融為一體,為情而造畫,而不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要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單講理論是不夠的,教師應該以直觀性教學為主,以理論為輔。教師如果要讓自己的理論或指導思想得到學生的認可或采納,那他自己必須是第一實踐者,即教師的現場示范質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須在具體操作中表達出來這種思想,即為情而造畫,突出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作為教師,可能會在某一時期只在一種藝術風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發展,如果學生的風格或形式有別于老師,老師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在作業要求上,素描的畫面要有鮮明的個體語言,能給畫面營造出一種真實感和現代感,既要“假”得真實、可信,同時要強化一種畫面結構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畫面具有原創性,同時又具有可讀性和欣賞性。學生進行素描訓練,不僅是描摹現象,而且是藝術地再現。所畫的那部分不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構成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要看這部分是否畫對了,而且還要看它是否有表現力。要求表現就是要講究線條,講究黑、白、灰,講究概括,講究畫面的構成和組織,要力求形神兼備,要像寫文章那樣講究文采,像戲劇那樣講究韻味。要通過表現使素描基本功成為創作性的藝術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由于同一班的學生受教師的影響比較大,要求他們做到風格多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不要要求學生的風格必須和自己一樣,而應正確地引導、培養那些個性不同的學生,要跟他們共同探討適合于他們自身的表現方法以及發展的方向。
在藝術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體系都不可能成為一成不變的版本,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新形式的到來。各個學校應該創立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體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種一統天下的教條主義應該遠離我們的課堂。《石濤話語錄》有這樣一句話:“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筆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石濤針砭時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論斷,即強調藝術家必須重視自己的創作個性。同樣,我們在素描課上也要提倡一種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意識,并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給老套的素描課堂賦予新的語言與活力,使其和別的畫種一樣成為獨具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即一種有意味的繪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