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力
在當前一切以“保增長”為目標的政策取向下,資源向國有企業進一步集中幾乎是必然結局。作為硬幣的另外一面,中小企業的資源空間必然被進一步蠶食。
評價一個國家的市場活力,看什么?很多官員看的是大企業,是跨國公司。因此,跨國公司在國內許多地方才會被奉若上賓,成為爭搶的對象,它們也能靠著這種影響力,輕易拿到很多優惠和資源。另一類“大塊頭”是大型國有企業。國企的稱號雖然不如外企吃香,但大型國企還是非常實惠的。尤其是目前身處一些重要產業的國企,憑借著壟斷地位,依靠著壟斷資源,獲取壟斷利潤。
實際上,這兩類企業都不能成為市場活力的代表。市場活力要看中小企業,然而,中小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環境,仍不理想。它們在市場準入、國民待遇、融資環境、私人產權保護、財稅、土地、技術和社會等方面,還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雖然中央曾幾度出臺政策支持,但效果不佳。
保中小企業就是“保就業”
2008年對于中國宏觀經濟而言,最大的損失就是沿海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這些中小企業倒閉的原因,在于中國宏觀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
首先是匯率,人民幣加速升值對出口型企業構成致命打擊。其次是輸入型通脹。國際原油期貨、有色金屬期貸、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大漲,導致上游原材料、能源價格大漲,企業不斷被高漲的原材料和能源成本逼進死胡同。第三是出口退稅率下調。第四是新勞動法出臺,導致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第五是宏觀調控,利率大幅上漲,導致沿海一帶高利貸利率達到40%以上。同時,銀根緊縮導致很多企業現金流斷裂,不得不死。
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就出在制造業,從企業制度上來說,出在沿海一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批死亡,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原先很難一見的現象。中小企業大批死亡,最終會導致國有企業效益下滑。原因在于中小企業多是從事制造業,以輕工業為主,而多數國企則是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的上游是重工業,輕工業是重工業的市場。輕工業接不到訂單,倒閉了,最終會導致上游產品的市場萎縮,重工業的訂單減少,價格下降,利潤降低。因此,2009年一季度,很多國企的利潤增速會降低,甚至下滑。
中小企業是否再度大規模倒閉?這是2009年中國經濟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中小企業如果再度像去冬今春一樣大規模倒閉,中國經濟和社會非出大問題不可。因為人們就業問題解決不了,社會就會出亂子。中小企業對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據統計,中國4000萬中小企業創造了60%的GDP、50%的稅收、75%的就業,也就是說,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的表現,更與政府重視的社會穩定密切相關。中小企業困境,直接涉及民生。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鐘攸平此前曾表示,目前在全國個體私營經濟領域的就業人數已近1.3億人,很大一部分是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更是地方經濟與民生福祉的支柱。眼下廣大中小企業舉步維艱,普通勞動者能保住工作崗位已是萬幸。更別提提高工資增加收入,進而推動內需了。
扶持力度遭遇制度消解
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中小企業重要的社會價值,為此,出臺了多項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偨Y起來,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針對中小企業經營艱難、盈利能力下降,并普遍面臨破產風險的情況,政府已經數次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目前已上調了3000多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府明顯放緩了人民幣升值速度,在2008年10月到今年2月這段時間內,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僅0.6%。

政府還明確表示,原則上要推動各級政府采購向中小企業傾斜。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況,各級政府先是鼓勵民間成立小額貸款公司,而后又開始試點推動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以推動直接融資的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浙江省政府甚至由財政撥款6500萬元,用于間接擔保中小企業貸款;廣東組織了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再擔保公司。此外,國務院已安排了35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央行也專門為商業銀行安排出信貸額度給中小企業。
這樣看來,近期政府出臺扶植中小企業的政策不可謂不頻繁,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實際效果如何?可能并不令人樂觀,否則現在就不會有這么多關于中小企業倒閉潮、工人失業潮的消息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在1月出席一次公開論壇時就指明此前政府推出的政策用意良好,但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官樣文章居多。
這樣的判斷并非沒有根據。以今年以來各省轟轟烈烈建立的小額貸款公司為例,按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內外部集資和吸收公眾存款,這樣的行政控制怎樣保證小額貸款公司能夠獲得持續的資金來源,怎樣保證小額貸款公司有高額的利潤吸引民間投資者,甚至讓他們放棄暴利的民間金融?正是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在各省小額貸款公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都非常有限。再拿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的試點來說,經濟下行使得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風險被成倍放大,政府又沒有擔保機制,無怪乎這些債券要面對投資者反應冷淡、交投冷清的局面。至于上調出口退稅率,國家有錢沒錢退稅是一個問題,遭致國外的報復是另一個問題;政府采購有競爭問題,內幕復雜,中小企業是否玩得起,也是一個問題。
應該承認的是,短期內密集的政策出臺證明政府已算盡了力。但解決問題的關鍵,更在于長期的制度性建設——經濟下滑會使得中小企業死傷一片,但客觀上這也是一個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的過程;而只有糾正了長期的制度缺陷,才能避免中小企業再現今日的窘境。
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全面開放市場,尤其是放開壟斷行業的市場準入。政府保護下的行政壟斷,將民間資本全面逼出石油、電力等諸多行業,中小企業在這種不公平待遇下經營能力當然更脆弱。其次,民間金融的市場化一定要推進,這不僅意味著現有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要被放開,更意味著政府應將民間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導,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當然,這種做法會遇到商業銀行等利益集團的阻力。再次,相關的政府配套措施要逐一完善:中小企業的咨詢輔導很重要,要推動中小企業從規?;驅I化轉變;鼓勵中小企業走向海外,在融資、信息等方面積極予以配合;企業的破產機制應該予以完善,解除經營者因經營不善而產生后顧之憂;同時,對中小企業也應實行差別稅率,這實際上是通過減稅的形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毋庸置疑,從社會資源的配置來看,目前國內的資源明顯向大型國有企業、跨國公司和其他大型外企傾斜。這種局面到現在并未有實質改善。需要強調的是,市場環境就像森林生態系統,除了高大的喬木和食肉動物,還有灌木和草,以及其他的動物,它們需要在一個適合的環境里共同發展。如果中小企業長期得不到合適的發展環境,這種市場環境是有大問題的。因此,在國內,大型國企與跨國公司的影響力需要得到適當制衡,政府應該更多為中小企業創造發展環境,向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資源。
與國有企業相比較,更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才應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基石。考慮到現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政府短期的扶植政策無論多么有力,其效果都將大打折扣。真正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就要從改革制度因素著手。
平等從當下開始
與國企屢屢獲得國家財政注資相比,中小企業基本無緣分享國家財政的支持,它們的生死成敗全靠自己的折騰和能耐。
在今年以來的中小企業倒閉潮中,中國政府也多次呼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民營企業,但中央政府的呼吁并不能轉化成現實的資源支持。以中小企業融資為例,雖然央行撥出了中小企業專用融資額度,但銀行對此基本不作理睬,或者信貸資源變著法流向大型企業。
中央推出的4萬億投資大計,最多的大餅一定落到國有企業身上。左有金融資源支持,右有優質投資項目,中間還有國資委的注資,大型國企在經濟急速放緩時,將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在各級地方政府的演繹中,正在演化成這樣一種格局:政府的大項目投資需求已經替代了居民消費需求。
在當前一切以“保增長”(經濟增速)為目標的政策取向下,資源向國有企業進一步集中幾乎是必然結局。作為硬幣的另外一面,中小企業的資源空間必然被進一步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