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摘要電影教學以多媒體為手段,融視、聽、說于一體。電影呈現的情景真實生動,語言豐富地道,形式活潑多樣,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通過原版英文電影進行教學能創造最佳英語學習環境,有利于我們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語語言風格,豐富語言文化知識和言語技能,成為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真正體現了英語教學中的寓教于樂。
關鍵詞英文電影,英語教學,運用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藝術,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的各種文化,通過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體現時代和民族精神,可以說電影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體現了大眾文化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許多原版電影或以波瀾壯闊的場景,或以優美迷人的畫面,或以至純至深的情感,或以演員高超的演繹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彩的內容,不僅使觀眾充分欣賞到外國電影的魅力,其中一些優美的片段更被大眾所熟知和傳誦。對在校大學生來說,英文影片有利于我們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語語言風格,豐富語言文化知識和言語技能。
一、英文原版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1英文原版電影可以激發并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代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相對被動,積極性也相對較低。傳統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認為英語是一門枯燥的學科,所學的范圍也只是停留在書本上有限的詞句。而英文電影的播放使他們擺脫了單調的書本知識,融入故事情節當中,與主角同喜同悲,對培養他們的感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無疑問,學生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刻畫的興趣遠遠超過語言本身,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不知不覺地捕捉語言信息,情感得到激發,想象和聯想得以啟迪,從而使他們進入作品意境,促進對語言的接受。
2英文原版電影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消極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課堂氣氛比努力探索新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并掌握語法和詞匯更為重要。試想如果學生處于一種受壓抑的學習氛圍,勢必在心理上產生障礙而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然而,生動、豐富的課堂活動和輕松愉快的氛圍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從而將其心理機制調至最佳狀態來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3英文電影有助于學生學習英美正確的發音
原版英文電影的語言多是不同地理區域、社會階層、文化程度、職業、年齡、性別的人們之間的對話,是最接近現實生活的語言。通過反復聽說不但幫助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且能夠加深聽覺的印象與語言器官方面運動的印象,學會地道的英美發音。只要置身于某種語言環境中,就能在較短時間形成語言能力,理想的外語環境是促進學生學好外語的重要條件。而英文影片正提供了一個學習正確發音的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模仿英美人士的語音語調。
4電影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社會的文化現象,語言被人們用來在社會語境中進行交際。要正確地理解和使用一門語言就必須了解該語言的文化知識,所以語言教學只有結合文化進行,才符合語言教學的本質。目前的外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文化知識的導入。而電影在提供學習目的語語詞知識、語用知識的同時也全面、客觀地展示了目的語的民族個性、人文思想和精神氣質。豐富多樣的電影素材所提供的語言形式和社會文化語境可以培養學生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激發同化動機,從而使學習者把目的語的語詞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深層次的學習直至真正掌握該語言。
二、英文電影欣賞課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運用
英語電影欣賞同其他語言電影欣賞一樣,同樣遵循一般電影欣賞過程的總規律。根據電影過程理論。電影欣賞包括準備、進入、共鳴性高潮、回味性延留等四個階段。因此,電影欣賞課課堂教學也應有相互銜接的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
一部電影上映之前往往要通過多種媒介的介紹、宣傳、評價,以引起審美注意和審美期望。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在言語的理解過程中,不應是被動地接受言語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在課前,教師應首先把影片中所涉及的俚語、生詞、表達方式等印發給學生,讓學生熟悉它們的用法。教師還可就影片中講述故事的背景、劇中的明星及影片的大意,用英語作簡要的介紹,并對影片中出現的俚語,重點生詞、表達法進行適度的講解,為學生即將進行的聽力活動掃清障礙。欣賞英文電影與欣賞漢語電影不同,學生必須集中精力才能理解電影內容。教師也可就學生即將聽到的某一片段設計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電影。這樣,他們在看電影時就會集中注意力去發現那些與問題有關的線索。例如,在觀看電影《聞香識女人》的開始有這樣一個片段:中學預科生查利在感恩節前夕,為了掙錢,應聘到羅西太太家照顧雙目失明的中校斯賴德。在安排學生欣賞這一片段之前,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What festival iscoming?Why did he visit the lady?How did Charleyget money to support his study iIl the university?
2進入階段
這是電影欣賞的實質性審美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與影片交流感應,往返互通,學生往往被電影的審美幻覺所牽引。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影片的內容,教師可在播放完一部分電影后,停止播放,針對剛聽過的電影內容對學生提問、講解,為學生繼續欣賞電影打下基礎。在這一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了解影片中的言語行為,如稱謂詞(其中包括尊敬、昵稱、賤稱、正規、一般)、家庭成員及其親屬關系的概念、見面語、委婉語、價值觀(禁忌語、禁忌話題如年齡、收入、婚姻狀態等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及審美習慣)等。要求學生回答“What did she say?”“Why so?”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活動開展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種言語方式的意識和敏感性,使學生不僅了解不同場合(語境)講目的語的人會說什么,而且知道為什么這樣說。
3共鳴性高潮階段
在實際的觀影過程中,學生往往伴隨著情感的投入,隨著劇情內容的發展達到共鳴。電影欣賞的共鳴。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藝術條件,二是社會條件。如果教師選擇的影片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又能與學生心理需求相通,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魂斷藍橋》等。在這個階段,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人際交流通過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兩種形式來進行。這兩種形式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異。非語言行為同語言一樣能交流信息、傳達思
想、表達情感或態度以及標示交際者的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等,如衣著、手勢、聲勢、服飾、眼神、講話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時空的觀念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例如:在一部美國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攔車人握緊拳拇指朝下,并平伸手臂,邊后退邊輕輕地搖動手臂。教師在此就要讓學生明白這一動作就是to thumb a lift。教師可讓學生比較在中國攔車與在美國攔車的不同的行為動作。
4回味性延留階段
電影結束后,學生的頭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從影片中所獲得的審美表象,這個階段就是電影欣賞的延留階段。它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觀眾繼續對電影予以解析、破譯、生發、玩味,從畫面、色彩、光影、構圖、聲音、語言、時空結構以至導演、表演、美工、服裝等各方面探討其優劣。教師事先應就影片內容初步設計小組討論話題(這些話題最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一定的爭議)。在此階段,組織學生深入探討價值觀及對事物的看法。借助于討論。學生可以學習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從而深化對西方社會某一社會現象的認識。比如在《聞香識女人》這部影片中,查利和同學碰巧看到三個男同學捉弄專橫的校長而策劃的一場惡作劇。校長威逼查利交代肇事者,不然,就要開除他的學籍,并取消他獲得保送哈佛大學的獎學金的資格。最后,查利在出賣朋友、說出真相與保守秘密之間選擇了后者。筆者曾針對這一情節,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Should Charley tell the truthor not?這個話題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正方反方各抒己見。學生將從電影中學到的單詞、表達方式運用到了發言中。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反映出課堂討論這一設計形式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并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等方面的確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這時,筆者抓住了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比較了東西方不同的價值取向。欣賞課結束之后,筆者將電影臺詞分發給學生。課后,學生可以反復聽電影錄音,對某些精彩段落進行背誦。同時,教師可把寫作作為學生課后進行輸出訓練的主要方式,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或電影簡介,組織學生開展電影片段朗誦比賽、表演比賽等。
此外,從教學實踐來看,安排相應的測試可以促使學生重視英語電影欣賞課。由于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對真實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還在于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測試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語言知識的測試,二是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測試。為達到這兩個測試目的,可采用交際式語言測試。學生在聽到電影片段的錄音或錄像后,按要求根據所聽到的內容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做出選擇。交際式測試的題目所涉及的是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或與現實生活極其類似的活動或可能存在的情況。在答題時,不僅要求合乎語法,還需考慮到在現實中是否可行,在語境上是否得體等。
三、結語
將英文電影用于課堂教學能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真正體現了英語教學中的寓教于樂。當然在選擇電影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意影片的題材和道德價值。其次,盡可能選擇語言符合時代特色的影片用于教學。第三,要選擇發音清晰的電影。實踐證明,結合學生英語水平和教學特征的英文影片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英語技能,是對現代教學手段一個積極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