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國家輸血吃壟斷飯中石油市值超美孚又怎樣?
——今年以來中石油股票共上漲超過30%,30日中石油的收盤市值已達3364億美元,超過埃克森美孚公司5月22日收盤時的3358.70億美元,再次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若算上H股,中石油的總市值早已排名全球首位。這幾年,國際市場油價變幻莫測,我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每年石油進口量相當于國內石油消費量的一半,而國內成品油銷售價格又不能升的太高,出現了價格倒掛。于是,中石油與中石化聯手年年伸手向國家要補貼。2007年國家給了中石油50億元財政補貼。不久前中石油發布的年報顯示,去年又獲得157億元的財政補貼,目前又在申請補貼。靠國家輸血得到第一已失去驕傲的理由。(資料來源:5月31日中國網)
物業稅開征:要動誰的蛋糕?
——按照國家最新的安排,今年將由財政部、國稅總局、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研究開征物業稅。中國如果推出物業稅,就意味著中國國土經營的方式將會出現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為過去我們常年用的土地批租的制度,使房地產商都是跟地方政府綁在一起的,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都希望房價很高。現在還有很多開發商還是屬于死扛派的,不肯降價的理由就是說交稅交得太多了。所以如果是物業稅推出之后,有可能會把開發的環節,在流通環節中的很多稅費進行一個規范、梳理。物業稅的開征將會涉及多方利益重新分配。(資料來源:5月27日央視網)
4萬億投資詳單開政務公開好頭
——去年5月頒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政務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特別是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以及國計民生的一些信息,必須公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國務院在去年年底出臺4萬億元投資計劃。對這一經濟刺激計劃,一直以來社會都非常關注,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公布詳細的投資清單。而具體負責制定該計劃的國家發改委亦沒辜負群眾的要求,其多位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等公開場合多次介紹4萬億元投資計劃。5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再次向社會公布了4萬億元投資構成,并特別詳細介紹了新增中央投資項目的進展情況。發改委開了一個好頭,希望中央其他部門和地方政府能夠及時跟進,主動回應群眾的關切,讓政務公開成為一種常態。(資料來源:5月26日上海商報)
銀行“不良服務”造就大量“不良客戶”
——也許你并不知道,你可能已上了銀行的“黑名單”。欠一分錢或超過一天還款的情況,不少銀行客戶都有。留下信用污點的不良客戶,不僅以后無法順利從銀行貸款,即便出國也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且信用記錄一旦形成,幾乎無法更改。很多不良客戶其實是無意中形成的。一般說來,交易雙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相關服務條款,客戶支付金錢,用于購買服務。遺憾的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沒有看到銀行很好地履行對廣大客戶提供優良服務的義務,銀行的“不良服務”造就大量“不良客戶”。(資料來源:5月26日信息時報)
統計局如何能揭開“房產成本”的謎底
——“公開”“報料”了無數次,中國“房產成本”仍然是個謎。對于一直成謎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費用的支出結構,國家統計局已經下發通知,將通過一場針對40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開發費用的專項調查予以摸底。5月開始,部分城市房價開始出現反彈。但,“房產成本”一天搞不清,圍繞房價的一攬子問題就仍然是一本糊涂賬,對中國當下房市和未來走向的判斷就缺乏科學依據。畢竟,中國的“房產成本”不能再成為揭不開的死謎了!因為:公眾有權有求知曉謎底,房市健康發展需要謎底!(資料來源:5月25日紅網)
支農資金怎能“支官”
——審計署日前向社會公布了10省區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審計調查結果。審計調查發現,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不夠規范的問題普遍存在,10省區市財政和有關主管部門違規使用資金26.93億元,其中用于建房買車5837.4萬元;不規范管理資金45.75億元;配套資金不到位65.97億元。這一審計公告,被媒體重點拎出來的是“5837萬支農款被用于建房買車”——“支農”變成了“支官”。巨額的支農資金倘若始終是在封閉的管道中運行,必然會增加更多被“雁過拔毛”的機會與可能。事先告訴農民他們能以怎樣的方式得到多少支農資金,讓農民對地方政府發放支農資金形成強力監督,這對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非常有必要。要不然,既是靜悄悄地支農,當然也會靜悄悄地建房買車。(資料來源:5月22日檢察日報)
稅收增長當以公平為先
——為確保2009年稅收增長預期目標,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布關于加強稅種征管、促進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見,其中包括加快推廣個人所得稅管理系統,力爭在2009年底前將所有扣繳單位納入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管理。中國在具體稅種的安排設計中也有不少可商榷處,譬如說個人所得稅,其一,現行所得稅制中征稅的重點放在了工資監管上,但是高收入者的工資收入往往僅占其總收入的很少部分;其二,現行所得稅制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單位進行征收,但在很多情況下,個人收入并不足以表明其貧富狀況;其三,現行所得稅制起點低、稅率高,但就日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而言,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絕大部分個人收入依然較低;其四,稅制改革應對收入以外、影響所得的其他因素,如通脹、住房、醫療、教育、失業、養老等通盤考慮。(資料來源:5月18日中國經濟周刊)
溫州“購房門”就是這么被洗白的
——備受社會關注的溫州“購房門”已有處理結果:購房官員每人按不同的實際核定價補收差價款,市紀委對相關責任人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主持工作的原黨委書記、副指揮吳權書立案調查。本來用于安置拆遷戶的143套安置房,卻被銷售給政府官員,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處理,責任人被立案調查理所應當,而官員的最后結果竟是補收差價款。如此“補收差價款”,與“罰酒j杯”何異?溫州市對“購房門”的處理結果,不但讓他們吃了“定心丸”,實質上也“漂白”了其違法行為,如此“嚴肅處理”,究竟想讓那些違法違規者,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資料來源:5月25日揚子晚報)
地方政府個性應在責任政治中培育
——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央給地方分權。分權有利有弊,它給各地帶來了發展活力,也導致地方保護主義、權力因失去制約而腐敗變質。對于地方分權的負面影響,我們應保持清醒。但權力失去集權約束,也不是不可救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發展地方責任政治,讓轄區人民來制衡地方權力,達到規范權力的目的。而地
方政府的個性,就會從地方責任政治中培育出來。(資料來源:5月21日長江日報)
對公款煙有必要再發禁令嗎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1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建議中央紀委、國家監察部禁止公款消費煙草制品,杜絕因煙草消費滋生的腐敗現象。且不說公款不能拿來消費煙草,是一個最基本的現代執政常識。即便是關于禁止公款消費煙草的明文規定,我們也不乏三令五申,但我們缺的不是禁令,而是禁令的執行力。(資料來源:5月21日廣州日報)
賦予記者豁免權?開錯了藥方!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提出:“司法機關不應在記者揭露問題時,啟動對記者的調查,否則很容易形成打擊報復。哪怕這個記者真的有問題,但為了保護輿論監督,為了一個更高的、公眾的權利和利益,可以犧牲一些較低的、個人的權力和利益。”記者成為高危行業,正一步步成為現實。這其中,有權力打壓輿論監督的原因,也有記者自身不夠檢點的因素。輿論監督的權力,當然需要保護,但將賦予記者豁免權作為實現路徑,則開錯了藥方,并讓人感到某種危險。(資料來源:5月27日檢察日報)
越是危機越不能忽視改革
——當前國內宏觀政策的焦點在刺激經濟以“保八”,只要有利于“保增長”,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就會傾斜。但在著眼于短期效果的“強心劑”政策出臺時,很多既定的長期改革措施被忽略了,典型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對環境的保護和節能減排等問題。中國是個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管制仍然嚴重的國家,停滯改革就意味著長期經濟增長動能的消失;而只有在危機中繼續加快改革步伐,才能使中國經濟實現持久的發展。(資料來源:5月26日經濟觀察報)
鄉鎮政府負債背后的尷尬角色
——鄉鎮政府債臺高筑,日常運轉困難,全國鄉鎮政府在上個世紀末留下了2000億元的債務。目前的負債總額具體多少,無人知道。但相關專家估計,債務規模在6000---8000億元之間。鄉鎮政府為什么會欠下這些債務的?從全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政府辦企業、成立合作基金會,欠下不少債務。90年代末以來的新增債務,形成于政府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買稅賣稅、公共設施建設和政府日常運轉等方面。在現有的治理架構下,鄉鎮政府其實找不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村民自治與縣政管理也從兩個方向同時牽扯它,使它既不具有完整的權力,也不缺乏承擔充分責任的條件。與其這樣,還不如進行徹底改革。否則,它不僅不能發揮必要的治理作用,反而會繼續制造出種種問題。(資料來源:5月26日南方農村報)
換個角度看經濟學家高額出場費
——經濟的跌宕起伏,讓經濟學家身價倍增。最近,一份《部分經濟學家出場費一覽表》在網上流傳,不少人感嘆“專家的錢來得太快”!從世界范圍來看,主流經濟學家,大多并不排斥演講。我們應該反思的不應是出場費,而應是經濟學家的學術道德問題。“出場費”是否合理,可以通過市場無形的手來調整,因此不必擔心費用的合理性,這種費用說到底還是透明的,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暗箱操作的“包養費”,我們對此又知道多少呢?(資料來源:5月24日中國網)
(本欄目策劃、編輯: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