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雄 何明珂
[摘 要] 課堂實驗是國家精品課程《物流系統論》的特色之一,課程組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過 程中,基于體驗式教學的思想設計課堂實驗,提出了課堂實驗教學的規則制定、理論學習、 自主實驗、總結強化、拓展研究等五個基本步驟,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實驗;體驗式教學;課程建設;構建主義;國 家精品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9)01-0076-04
一、引言
我國高校開展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只有短短15年時間,學科和專業建設一直是該專業發展的首 要任務,而核心課程建設又是專業建設的當務之急,《物流系統論》作為我國物流管理專業 獲 得國家精品課程稱號較早的課程之一,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因此該課程的建設對物 流管理專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從物流學科發展角度準確理 解物流概念,及其與相關概念的關系;要求學生掌握物流系統分析方法,并利用這些方法對 物 流系統的組成要素、組成結構及系統功能進行分析;要求學生理解物流系統的運行 規律并運用 物流系統的基本原理,為進一步掌握現代物流知識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1]。
1988年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商學院)初設《物流系統論》課程,1998年開始作為北京工商 大學精品 課程進行建設,2003年被確定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07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其20 年的課程建設為國內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精品課程建設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技術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學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內 容,以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 的“三體相融”作指導思想,旨在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 一 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課程[2]。北京工商大學在《 物流系統論 》課程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課程實驗是其最具特點的教學技術手段之一。 本文將結合課程實驗的教學來介紹課程建設中的一些有價值的經驗。
二、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課程實驗設計
物流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有很強的專業性,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到許多專業術語以 及獨特的理論與設施,如JIT、物料需求計劃、集裝箱和托盤等;同時,物流也是一門綜合 性的交叉 學科,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運用有關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等學 科的知識,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而《物流系統論》則是物流系統基本原理的綜合,所涉及 的 理論和知識比較抽象與枯燥。1988~1998年期間,該課程的所有內容全部是教師課堂講授, 這種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難以將理論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和學生都對 教學效果不滿意。
為了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999年課程組結合體驗式教學模式 ,決定進行全面的課程 教學改革,即從原有的36課時理論教學課時中拿出8課時用于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過程強調 學生對物流系統運作過程的親身┨逖欏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提出是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基礎的, 并遵從它的基本理念, 即學習是 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3]。首先,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 ,這種心 理表征既包括結構性的認識,也包括非結構性的知識或經驗,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只能 由他自己完成學習,必須是學習者主動的活動體驗來完成心理表征的建構,而且任何對象都能為學習者所體驗。其次,教師和學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其對世界的 理解是多元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4]。
在設計課程實驗的過程中,課程組強調實驗中師生的合作是必須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 視,否則,僅有主動體驗將會導致課程實驗的無序狀態。另外,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是 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同時,實驗過程中強調學生間的對話,在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 聆 聽其他同學的理解;要求學習者不僅應充分自主體驗各個對象,并在一定情境及人際關系中 交流, 以最終完成對自己的心理表征的建構。也就是說,課程實驗是主體主動“體驗—建構”的過 程。
三、課程實驗教學過程
根據體驗式教學和建構主義的理論,通過長期的實踐,課程組總結出課程實驗教學的步驟: 規則制定、理論學習、自主實驗、總結強化、拓展研究等五個基本步驟(如圖1所示)。按 照此步驟,師生不斷交互,最后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憊嬖蛑貧
體驗式教學是將深奧復雜的物流系統理論用實驗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規則(規矩)的制定 尤顯重要。課程組以實驗腳本的形式確定了實驗的基本規則,并在設計課程實驗 和制定實驗腳本的過程中深入了分析學習者特征和教學目標。學習者分析是設計適合學生能 力 與知識水平的實驗任務的基礎,也是確定具體的實驗目標和實驗內容的主要依據;分析教學 目標是為了確定課程實驗的主題及對這些主體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要求。
在分析學習者特征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課程組將20多年來一直采用課堂講授的理論部分的 內容設計成實驗,成功開發出8學時的4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物流流體與載體辨析試驗、物流系統仿真模擬、跨國公司物流系統功能分析實驗、啤酒游戲); 同時,編寫了這8個實驗的指導手冊,并開發出配套的實驗腳本,對實驗場所、實驗材 料、實 驗過程、實驗分組、實驗結果評估等內容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描述,提供了與該實驗相關 的參考資料。按照這些文件的指引,教師和學生可以獲得類似微軟公司辦公軟件提供的“智 能學習與幫助”的指導,從而使實驗過程變成可以復制的標準化教學活動。組織開展這些 實驗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國家精品課程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2崩礪堊習
由于《物流系統論》的理論性較強,適當的課堂理論傳授還是必要的。首先教師要講授 與課程實 驗相關的基本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容易混淆的問題。比如在講授“物流的流體和載 體 ”一節時,教師先闡述“物流”、“流體”、“載體”的概念,然后講授他們之間的關系, 其中“流體和載體可以互相轉化”,如“包裝袋”有時是流體,有時是載體,這時教師要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他們發表看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唇槍舌戰,往往可以大大 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上不斷地“認識—質疑 — 討論—形成看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反復性印象,并在不斷的思考和質疑中糾正錯誤的看 法,形成正確的觀點。
3弊災魘笛
學生學習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概念和理論似乎都已經懂了,但是面對實際問題卻無法判斷 ,這就需要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物流系統論》課程組經過認真設計,將課程論文、實地 調 查、課堂討論、課程實驗等引入課堂理論傳授過程,比如,在講授“物流的流體和載體”一 節時,理論講授后立即進行實驗,由教師提出實驗任務,并指導學生閱讀實驗腳本,讓學 生每5人為一組(成員有不同的職責和任務),到郵局實際地郵寄一件物品,到火車托 運 站、公路貨運站、配送中心去調查了解物流過程中使用的流體和載體,到超市去購買半斤糖 果;然后學生返回課堂,由教師提問(比如,問學生在超市購買糖果時售貨員是否將糖果放 進包 裝袋后再稱重量,售貨員是否用糖果的價格讓學生購買了塑料袋,等等);最后學生對 實驗過程 進行歸納,對結果和教師所提問題進行討論,并陳述討論結果,再由教師對流體和載體 屬性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學生就可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全面地了解流體和載體, 進而 能準確地回答“超市的包裝袋到底算流體還是算載體”等專業問題。實踐證明,這種通過實 驗傳 授理論、在實驗中講授理論、把課程實驗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十分容易被學生接 受,教學效果良好。
同時,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履行控制、管理、幫助和指導的職責,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分析工 具。對教師而言,自己既是實驗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也是學生知識體系建構的幫助者、 促進者。
4弊芙崆炕
通過理論和實驗教學,教師應該適時地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比如,通過流體載體實驗,學生 明確認識到對物流過程中的流體和載體的劃分其實是要考慮很多因素的,并且他們還能夠舉 一反三地思考和解決相關問題,如物流公司要將客戶委托的電冰箱從甲地運到已地,冰箱需 要放 在托盤上進行包裝然后才能托運,那么,這個托盤是流體還是載體?這涉及到是由客戶還是 物 流公司來承擔托盤的運輸費用的問題,顯然,這一問題通過“流體載體實驗”就能得到答案 。通過類似學習,學生們對流體和載體的理解更加┥羈獺
5蓖卣寡芯
通過理論講授和實驗參與,學生們的學習欲望有所增強,部分學生甚至還會產生進一步進行 研究的念 頭,此時,教師應趁勢引導,指導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進行研究,撰寫科研論文, 或參與教師的課題,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北京工商大 學物流教學中的拓展研究已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以來,該校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對物流流體與載體等問題進行了系 列研究,5年來共有6名學生就物流流體和載體辨析問題寫出了6篇優秀本科畢業論文,部分 學生就啤酒周轉箱、托盤標準化、RFID技術應用案例、雙ABC分析法等問題寫出的論文也 獲得企業的廣泛好評,其中5篇論文在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會議上獲得一、二等獎。
四、課程實驗教學效果
在《物流系統論》的教學過程中增設課程實驗部分,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增進了教師與 學 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了學生間的互助協作關系。同時,由于設計的實驗提供了標準化 的實驗腳本,《物流系統論》課程已在福州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國內多所大學采用。該課 程實驗教學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地位發生變化,他們 不再處于被動的位置,而是以主體的身份參與物流教學,自我管理意識和積極性、自信心、 責任感明顯增強。比如,為了做好“物流流體載體辨析”實驗,學生會主動地到郵局、超 市、火車站等去收集資料;為了提高對實驗觀察結果的可信度,學生會去拍攝照片或視頻; 學生也經常會在課堂外針對某個問題或知識點進行討論。這些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專業問 題的熱情,使之產生一種自發向上的鉆研勁頭。
2.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學生在 這個環境中得以充分思考、充分討論。這種環境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不再局限于 教材上的理論知 識,而是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實驗成果也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每個人在實 驗報 告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充分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同時,一項實驗,就是一個科研 項目,通過實驗,學生們學會了設計調查問卷和進行統計分析,掌握了科學研究的一般 程序,培養了嚴謹的科研素質和動手能力。
3.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明顯增強。學生們在參與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與他人分工合作 、協調配合,而且還要支持他人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組任務,取得優秀的工作成果 。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學生們彼此的友情可以增進,協作能力得到加強。
4.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由于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增多,語言表達和與人 交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必然推動其有意識地提高語言組織和修飾能力。如4個 綜合性實驗的任務 中都包括實地調查一項,學生不僅要到中國郵政局、超市、商場等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觀 察企業的物流作業流程,而且還得通過一定的交際手段和與企業的溝通才能收集到相關數據 ,這 可充分鍛煉學生們的口才和應變能力。而回到課堂進行陳述時,因要使用PPT進行演示等, 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另外,實驗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們的組織管理能力 ,特別是對于各個 小組的組長,他們不僅要對實驗任務進行合理分配、組織實驗計劃的實施,而且還要協調、 統一組員間不同意見。
五、結束語
課程實驗是國家精品課程《物流系統論》的特色之一,課程實驗的方式,明確了學 生的專業學習目的,激發了其學習動機,提高了他們探索問題、解決問 題 的能力。教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應不斷地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做最終的總結。 從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結合資料查詢和實地調查,最終可達到充分理解理論知識、鞏 固理論知 識的目的??傊麄€實驗教學過程真正地體現了“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中 的主體”的理念。
[參考文獻]
[1]何明珂. 物流系統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5-149.
[2]吳曉云,劉俠,鄧竹箐. 國家精品課程“市場營銷管理”的建設及其經驗分享[J] . 開放教育研究,2007,(3):94-98 .
[3]辛繼湘. 試論體驗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 64-68.
[4]盧啟程. 基于建構主義的體驗式教學設計探討[J]. 科技信息,2008,(7): 137-1 38.
(責任編輯 黃建新)
Study of the Classroom Experiment Teaching Logistics System Study
——Experience-based Teaching
YANG Hao-xiong,HE Ming-ke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100037,China)Abstract:Classroom experi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Log istics System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 t course, the course group designed the classroom experiment of the course basedon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advanced the 5 basic step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classroom experiment: rule-making, theoretical study,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s ummarized strengthen and expand research. The use of classroom experiment had ha d been a goo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classroom experiment;experience-based teaching;cours e construction;constructivism;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