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瑤
設計伴隨人類的產生而出現,張道一曾在《走進“人化的自然”》一文中指出:“造物藝術”也就是“設計藝術”。需求是造物的動因,那么設計也應將人的需求放于設計對象本身之上,也即本文要論述的“人于物上”的設計之美。
一、人與物的關系
世界的存在表現為物與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可區分為自然物和人工物,是指自然的和社會的物,人則是社會的人,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存在環境,人類又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進行造物活動,物成為被人利用、認識、改造、制造、控制、保護的對象。物成為人生存和發展的手段,人依靠物而生存,物在人的使用過程中得到價值體現。人與物在一個較大的、整體的空間里發生著交互的作用,社會不斷地向前推進,人類的造物活動也在發展,人與物相互作用的發展也將不斷向前。
二、“人于物上”的造物活動
1、人造物賦予物之意義
物質世界的起源先于人類社會,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自然界中就存在自然物,風搖大樹,水波助瀾,風平浪靜,這些都是物質世界的動態和靜態表現,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人類出現后,自然界的物質被利用來服務人類。打擊石器而制成生產工具,這時石之為器石美;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捏土為容器加工為陶器,煉土為陶土美,正是這些人類活動。人類將自然界中的物質一一賦予了它存在的意義。人類將物質利用來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實現了水力發電,風力發電,這些都已經極大地實現了風和水等自然現象的存在意義,人的造物活動賦予了物存在的意義。
2、人意念反映物之美感
人的意念是造物的起點,物是人意念的外化形式,物之美感也是人意念的反映,正如1985年5月18日在芝加哥為祝賀格羅佩斯70壽辰舉行的大會上,米斯·凡德羅講話指出:“包豪斯是一種觀念。我們確信,包豪斯給予世界上每一個進步學派以巨大影響的原因,只有從下面這一個事實中選找:即它是一種觀念,這樣一種共鳴不可能依靠組織或宣傳的力量來達到,只有一種觀念才具有這樣廣泛傳播的力量。”人的意念對物的反映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設計師設計的主觀意念,二是使用者對設計對象的主觀反映。
物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存在意義在于提供人類方便,人類評判物體是否具有美感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只根據物體本身的功能和形式,有時會受周圍人的思想,自己所處的地域文化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等的影響。物是人類根據自己以及周圍影響因素制造出來方便自身的工具,造物主體是人,同樣使用物的主體也是人,評判物的功能以及美感等其他一切物之因素的主體都是人。人是社會的人,是與物與社會相互作用的人,同時代同地域的人具有較相同的意念,因此在不同的時代就出現了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在同一時期具有相同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這是受當時人的思想以及社會精神政治方面的作用,這是物之美隨時間在人意識中的反映。同樣,不同的地域文化,人們對于美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大至全球乃至整個宇宙,小到一個國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這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同一地域文化,人們的意念相似性較多,地域內部人的共性較大更容易形成一種穩定。還有其他各國的設計風格都代表了該地區人們意念的共性。
3、人的造物目的:滿足需求
人的造物活動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的一種實踐活動,需求是人的一種本質屬性,是人對世界作用的動因,人的需要反映著人的本性,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同時也反映了人的生存對外界的依賴性,這種依賴促使人類進行創造。第一塊石頭變為勞動工具。是因為人們需要它來對其他物體進行加工,樹葉被串聯起來穿在身上是因為人們需要它來蔽護和保暖,人們鉆木取火是因為他們需要取暖和加工食物,如此的這些活動都是隨著人類意念中產生的需求而產生的,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也是外界對象走向主體化的過程。
三、“人于物上”的設計美
人與物構成了這個存在社會,人造物,物服務于人,達成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平衡的起點正是人的需求,由于人類高于物體之上的這種需求,從而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物體,這就是設計之美的核心所在,從古至今人類為著他們的需求不斷造物,從人類自身出發,石器由自然物作為勞動工具轉化為人造物,石器便具有了價值產生了美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不再滿足于原始的用石器勞作,于是出現了陶器可以用來盛裝液體,再是后來的青銅器、漆器、玉器、瓷器以及后來家具的發展,都在一步一步更深層次地滿足人類的需求,發展到現今社會交通工具、電視電話、信息網絡工具,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整個世界。設計不可能沒有目的而設計。設計的美首先體現在它的目的性上,目的性越強,設計的意念就會越明確,而設計的這種目的是源于人類自身的需求,這樣設計之物就更好地滿足了人類,設計活動才具有意義。人類不能僅僅將眼光投向于物體自身,這樣思維就會受到局限,應該根據需求出發,這樣就會發現有很多手段和方式來實現目標。如對手機電池待機時間的設計,如果僅僅是考慮電池本身,那必將投入很大的技術來研究電池,但從人的需求來考慮,實現雙電雙充,以及與自動售貨機相似的臨時充電器,就體現了“人于物上”的設計美。
四、結語
設計必須將人放在物之上,即人的需求至上,人的需求是隱形的,并且沒有一定的規律,所以設計就應該努力地去發掘人的需求,這就決定了設計具有模糊性和超前性,但是只要設計的原則把握在人的需求之上,就能體現出設計美。設計從對設計對象本身的考慮逐漸轉向了對人類需求和社會需要的滿足,不僅限制于單個設計對象的改進,而從設計對象之間、設計對象與人之間,以及設計對象與整個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系統化的因素來進行設計,這就是設計的本質和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