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蕙姿
音樂劇雖然在全球已經風靡百余年,但是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漸傳人,至今不過20年的歷史,仍屬于新藝術品種。然而,它卻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青睞,把它當作時尚藝術,迷戀不已。然而,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音樂劇到底是怎樣的?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明確音樂劇的審美價值,對中國音樂劇的繁榮和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宏觀“整合”
音樂劇,使歌舞戲劇在題材上被賦予了現實社會內容,把握了歌舞戲劇寫實化的敘事方向,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它避開蕪蔓和宣教式情境,把豐富的思想感情溶進完整的故事情節、嚴謹精巧的結構和富有節奏的戲劇動作中去。在藝術形式因素(人物、沖突、結構)上也很講究,謀篇布局十分精巧,臺詞對話貼近生活。所以,作為現代整體戲劇,西方音樂劇可以說是十分寫實的,其中滲透著根植于西方現代文化的“完形”(即Gestalt,又譯為“格式塔”)美學。現代西方的“完形”美學就是將藝術形式的本質歸結為一種心理“完形”,而一種成熟的形式無不體現出一種“優格式塔質”,充滿著一種美感的張力,召喚著接收者的參與。
音樂劇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其商品性。商業性一直伴隨著音樂劇的成長、發展和成熟。在商業社會需要合格的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它需要對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大眾實施從物質到精神、恩威并用的嚴密控制。所以從宏觀上來說音樂劇是美與商業的整合。
二、微觀“整合”
從表演形式上來說,音樂劇可以說是最完美的舞臺表現形式,這種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極盡奢華的表現手法帶給觀眾全方位的音樂感受。這門“整合”的表演藝術通過整合“歌”“舞”“劇”三個核心元素,便可進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總體劇場”美學的意境。只是這三種元素在各自作品中的比重、面貌是不同。如《西區故事》《為你瘋狂》、《群舞演員》《演藝船》《音樂之聲》等等。另有一種綜合形態是基本上少用舞蹈,將音樂和戲劇作為主要綜合手段,如《波吉與貝絲》《悲慘世界》《歌劇院幽靈》。其中《波吉與貝絲》和《歌劇院幽靈》像歌劇的近親,《悲慘世界》是話劇加演唱的綜合。還有一種綜合形式是在歌、舞、劇的基礎上融入其他藝術形式,使作品的綜合形式更顯復雜,如《魔術與表演》。
從題材上來說,音樂劇不拘一格、創造多種題材的故事框架,有喜劇也有悲劇。如中國觀眾熟悉的許多音樂劇經典如《音樂之聲》《窈窕淑女》《俄克拉赫馬》《綠野仙蹤》《吻我吧凱特》和《芝加哥》等都是喜劇性的音樂劇,演出時劇院里總是會不時地爆發出歡笑來。另外悲劇題材的音樂劇,如《西區故事》《屋頂上的提琴手》《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西貢小姐》等等。
從音樂風格上來說,音樂劇所采用的音樂語言與二十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聯。1960年后,音樂劇又吸收了地道的美國黑人的爵士音樂,綜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等新近出現的搖滾樂的音樂元素,產生了所謂的“搖滾音樂劇”,如高特·麥可德莫(GaltMcDermott)的《長發》(hair)和安德魯·依·韋伯(AndrewLloydWebber)的《耶穌巨星誕生記》(JesusChristsuperstar)等。
沒有經典的音樂就不會有經典的音樂劇,許多音樂劇中的歌曲膾炙人口,流傳廣泛,不少還登上流行歌曲的排行榜,這是音樂劇的一大特色,也是使它被世界了解和接受的重要法寶。
從以上特點來看,音樂劇是綜合復雜的藝術,是受到各國人民和藝術家們喜愛的舞臺藝術形式。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與不同的元素結合,不斷發展變化,產生各具特色的舞臺藝術表演形式,是多元文化下的產物。這就是音樂劇的微觀上的“整合”。
三、結束語
不管從創作原則,表演形式,商業運作等各方面來說音樂劇都是多元化的。正如著名的音樂劇作家奧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HammersteinⅡ)在談及音樂劇的概念時說的:“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它是諸多藝術元素整合而成的一個有機統一體。每個元素都是相互制約又互為支撐的。而且它的結構還是開放的、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