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田 李春花 王 帆
[摘要]職業教育教材應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入手,注重實訓教材與專業基礎教材的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相關專業的市場接軌,教材形式也需要多樣化,培養學生再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材 高職特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10140-01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高職教材建設與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許多高職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是已被淘汰的知識,有些理論已經更新,而教材中還在原封不動地講解。新知識、新技術、新內容、新工藝、新材料不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來,教材與緊密聯系生產一線的高職專業設置不符,給就業帶來弊端。對于高職教材來說,在具體的編寫過程中,高職教材編寫應突出“高職”特色,其注意的問題如下陳述。
一、注重實訓教材與專業基礎教材的配合
“雙證制”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實施要求學生不僅要獲得學歷證書,而且要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即要求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術。學校要幫助學生在實訓之余,拿到相應專業的技能證書,為就業做準備。比如,在機械制圖教材的配套習題中,應該適當增加“高級制圖員”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統一考試內容。在計算機繪圖模塊中要滲透“CAD”取證的知識,使學生的課程學習與技能證書的獲得緊密相連,相互融合,學習更具目的性。實踐教學在高職教學中分量極重,其教材建設在高職教育中也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職教材的編寫應與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鑒定標準缺乏有效銜接。實訓教材的編寫應緊密結合職業要求,實訓教材一定要站在專業的最前沿,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連,與相關專業的市場接軌,與職業技能證書的相關知識配套,與勞動部門頒發的技能鑒定標準銜接。
二、教材的編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職培養的學生是應用型人才,因而教材的編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基礎理論貫徹“實用為主、必須和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基本知識采用廣而不深、點到為止的教學方法,基本技能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教材的編寫中,文字敘述要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三、教材形式也需要多樣化
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發展,知識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教材中應盡可能安排簡潔直觀的插圖和簡單易行的實驗.盡可能多地編入實例、案例等。要配備針對課程的整體教學資源,包括整套教師授課教案、PPT授課講義、教材中所有知識點的Flash動畫、教材中所有插圖的電子掛圖、配套習題集的全套參考答案,等等。借助這種全新的整體教學資源,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擴大課堂的信息量,而且使教師可以節約備課時間,減少授課現場的繪圖工作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但目前有一個不好的趨勢,雖然大部分教材配有學習的光盤,但許多都流于形式,有些課件簡直就像放電影,一幕幕掠過,教師無法強調知識點,課堂上與學生缺乏互動,學生看完后,感覺跟沒學一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可見多媒體技術并沒有科學、有效地利用。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四、采用模塊式編寫思路
由于高職學生參差不齊,來源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差距。采用模塊式的編寫思路,對以前學過的模塊內容,有些學生就可以免修,留出時間學習其他感興趣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同時也避免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不少職業技術崗位又是高度專門化的,必須給予針對性較強的專業指導和訓練。
為了解決“綜合性”與“專門化”之間的矛盾,一些課程的教材應采用富有彈性的模塊式內容結構,對知識與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綜合。每個模塊既是教材的有效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對完整的、獨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將內容模塊裁剪、拼接,使前后課程互相銜接,渾然一體,這樣不但避免了重復講述造成的時間浪費,而且也杜絕了因教師個體在表述上的偏差,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必要的障礙。同時教材內容也要留有余地,有些科目可編寫提高模塊,即基礎類課程要有一定的覆蓋面,滿足大類專業對理論、技能及其基本素質的要求;提高模塊可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學習的需要。學多少編多少的教材并不可取,應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空間,教材應向教參方向發展,培養學生再學習的能力。
五、開放靈活地使用教材
職業學校教師缺少根據培養目標變革教材,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的能力,形成了對統編教材很強的依賴心理,長此以往,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將教材神圣化、絕對化、權威化,產生抹不掉的學科中心“情結”,強調學科的系統性,看不到學校培養的總體目標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和崗位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各職業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教材的使用方式和方法,科學靈活地使用教材。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的內容及教學特點,研究教材功能與課程目標的關系,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需要決定教材內容的取舍,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及時補充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