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的教育改革也在進一步深化,其中學校管理是教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一、學校管理過程的集體性與創造性
學校是多部門、多學科、多班級的,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培養學生要靠學校集體的共同努力。學校管理過程應十分重視建立健全的學校教育體系,用這種集體的力量影響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教職工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必須通過學校管理工作來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依靠他們去進行學校管理。在注重了學校管理過程的集體性的同時,也應注意學校師生的創造性。因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可變量大,教師勞動具有創造性,個性特征、個人風格十分明顯,學生也有不同的特點,既要有統一要求,又需要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學校管理活動在定型化、制度化、系列化方面有不同的特點,更需要管理工作的靈活性,開發師生的創造性。
二、學校管理過程的綜合性與可控性
學校是培養人的,它的“產品”是人才。這種“產品”的特性、質量標準和生產過程,都帶有綜合的、多方面的性質。這就決定了實現學校管理各部分職能活動的手段和方式,檢驗成效的手段和方式,都不是也不宜采取單一的技術性手段或方式來進行。例如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不能簡單地以“升學率”、“及格率”的高低來評估。有的工作可以通過測驗來檢驗其成效,有的工作卻要靠感性的體驗、經驗的判斷和思維的分析。評價學校管理水平,常用定量分析、數字說明,但也需學校的其它定性分析,用文字的形式作綜合性的說明。學校管理過程又是可控的。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畢業期間,存在一系列管理工作,這些工作可以由學校按照一定的程序,嚴格地、科學地加以控制。就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管理學校、管理學生的重要經驗和做法,即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同樣也是為了達到教育目標,一樣可以加以控制,否則,就會無法完成教育的任務。
三、學校管理過程的開放性與封閉性
學校管理具有社會性,學校管理工作應該是開放式的,也就是說要加強學校同社會的聯系。社會對學校工作產生影響,學校的工作,培養的學生也會對社會發生影響。如何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并使學校教育對社會起到更好的服務作用,這是學校管理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學校管理過程的循環運轉,又必須是封閉性的。這是指學校內部管理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穩定日常工作秩序和教學程序,使其不受外部的干擾。在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各職能的作用,使它們有機結合、有序運行,建立有效的反饋途徑,形成完整的管理過程。否則,管理過程不完整,缺頭少尾,工作無計劃,或有計劃而無檢查、無總結,沒有反饋途徑,沒有形成封閉的科學管理體系,必然會影響管理的效能。這樣學校工作就很難有計劃、有控制、有成效地進行。
四、學校管理過程的目的性與教育性
學校管理過程是一種定向活動的過程,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為了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和教育目的共同活動的過程。學校的管理過程從屬于教育目的,必須堅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密切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道德環境,結合本校學生、教師的思想狀況確定教育的實施。并要針對本地經濟發展趨向、商品經濟的發展來確定學校管理的各項工作和措施,必須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學校管理過程,也是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學校的各種管理工作都是為了培養教育學生,都具有教育性質,各種管理活動,都要考慮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和影響。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