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能力
學生的實際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眾所周知,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比如,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特別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發現數量關系的能力;要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已具有的能力,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以學法定教法.這樣教學,起點低、層次多、要求高,適應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尋學生的潛在能力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學習新知時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充分發 揮其創造性和智力潛能.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一般地說,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范例,學生要通過例題的學習,了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律和理解方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與之相似的問題.要能舉一反三,就還需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甚至要經過若干次錯誤與不斷完善的思考.這更需要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教師從學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于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并調整下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養成一種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習慣,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研究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解題方法,雖然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思考惰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發展學生的潛在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工作.課前預習時學生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課后復習時學生可先回憶一下所學的內容,然后將所學內容歸納為幾個提綱.其次,教師課前要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再次,教師要有先進的思想意識,要不斷地將教學內容結構化,不斷地將結構化的知識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促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結構,為學生的觸類旁通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