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下如何推進素質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把素質教育引進課堂,改變原來的應試教育模式,繼承傳統教育的有利因素,摒棄阻礙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呢?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提高課堂效率大有好處,俗話說的好:親其師,信其道,愛其教。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人格,真誠地愛護每位學生,面向全體,為所有同學負責,做到一視同仁。如果學生喜歡你,把你當作心目中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他自然就會認真聽你的課,積極完成你所布置的各項任務,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通過觀察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發現,他們由于經常得不到好的成績,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失去學習的信心,喪失學習的興趣,與老師關系也變得緊張。為此,我們可以從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態度入手,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自主學習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實踐證明,當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就會想學、想做,這樣無形中樹立了學習的信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關系就可得到大大改善,教學質量也會有明顯提高。
二、講究教學策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主動構建帶有個性色彩的數學思想體系,引導學生更好地重建認知結構,以形成帶有個性特征的數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數學素養。而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是主體,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空,充分讓主體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調控者,是評價學生學習的“主導”角色。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決策者,在新的改革形式下,我們要更新觀念,講究策略,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提高教學的效率。
講究激發興趣策略。數學課程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強調學生參與,使數學課堂“活起來”。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應“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更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課堂上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以自己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要盡量選擇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活動,按照感知規律,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全面有效地向學生傳遞清晰而有意義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新知識。
講究誘導思維策略。數學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會學的關鍵是學會思考,如何思考則要依賴于教師的誘導,善思則得,善誘則通。思是目的,誘是手段,以誘促思,便是素質教育的真諦。要引導學生象深山探寶一樣去探求數學的奧秘,使真理的獲得成為學生頭腦中思維的成果。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媒體,變換信息傳輸通道,盡可能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內容特點,層層誘導,啟發學生去觀察、猜想、分析、證明、應用、總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培養思想品質。
講究思維應變策略。數學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就要給學生思維以充分的“自由度”,不能以教師的思維束縛學生的思維。明知學生的想法不同,卻硬要把學生的思維往老師的思維過程上“拉”,這樣扼殺了學生的智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因勢利導,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取得好的效果。
講究應用教學策略。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應用,數學應用的教育更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新教材與老教材最大不同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編排一些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理論上升到實踐,并能被實踐所檢驗,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從實際出發,與現實生活、社會發展同步,使數學知識在現代生活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從而有效的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三、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標指出:“讓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該理念體現在教學中,就是要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減少統一性和剛性,增加選擇性和彈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情感差異、認知差異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多給學生選擇的機會,可以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把自己最閃光的地方展現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正是面向每個有差異的學生,合格加特長才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加以引導,單獨培養特長,利用數學講座、研究性學習等不同的第二課堂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技能。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通用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的教學方法不能是單一的,要有多樣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關注、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所以說,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用什么方法、態度去對待學習,教師都應該及時的、全面的、多形式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與鼓勵。使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肯定中變的更加自信、更加進步,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