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就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使課堂教學更符合教育規律,也使歷史教學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
在應試教育機制中,考試具有指揮棒的作用。歷史學科的學習動力的培養,應立足于歷史學習興趣、歷史學習動機的培養,而不應指望靠考試發生效力。通過改進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這是大面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前提。為此,教師要充分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寓教于樂,在歷史教學中探索愉快教學。
那么,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來實施素質教育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探索。
一、植根文化遺產
利用我們中華民族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進而使其樹立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力量的宏偉目標和遠大理想。
1. 結合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高度責任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品質;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錚錚鐵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內涵,啟發、教育、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 結合中華民族眾多震撼世界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情,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如領先于世界的天文學成就:商朝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了子午線長度。領先于世界的數學方面的成就:西周初年商高講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南朝的祖沖之精確地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比歐洲要早1100多年。在地震預報方面,東漢人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出現的第一臺地動儀要早1700多年。此外,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主要標志,它們對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對這些文化成就,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 結合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或當地的革命遺址、愛國主義紀念館來教育學生向英雄學習,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教育。如在講授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倭寇一節內容時,介紹“戚家軍”的嚴明軍紀,如規定:擊鼓該進,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奮勇前進;鳴鑼該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銀,也要堅決撤退;戚繼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組織學生學習、討論。使學生知道“戚家軍”在抗倭時奮勇爭先、不怕犧牲的事跡,領略“封侯有價,愛國無價”等寶貴的價值觀,觸動學生的愛國心。再如講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的敵后抗戰這部分內容時,我們組織學生觀看資料片《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影片,還在課堂組織學生聽《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等抗日救亡歌曲,讓學生在視聽上感受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誓死捍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開發利用多媒體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一系列有關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創造圖文并茂、生動真實的環境,構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體、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授。如根據教材的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它豐富的表現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營造一種充滿趣味的、讓學生自覺參與并能夠同學生產生心靈呼應的直觀教學情境。這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樂于學習的心理需求,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創新和實踐活動中去。還可以利用影視、錄像片有效彌補教材的不足,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增強學生對歷史、對現實社會的關心、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從前人活動的功過得失、經驗教訓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