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的第一課。教材從曹操統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兩個方面,介紹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大背景和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本課特點是線索繁雜,人物眾多。但因篇幅限制,有關重要歷史人物活動描寫都是一筆帶過,呈現出來的都是歷史結論,這對于剛接觸歷史,還不算真正入門的初一學生來講,無疑是不能滿足興趣的需要。仔細研讀教材,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本文線索繁雜,人物眾多,但有個關鍵人物一直貫穿全文,那就是曹操。初中歷史“新課標”在三維教學目標中提到,學生要了解曹操這個人物及其活動,并能夠正確評價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對此,我認為可以以曹操這個人物為線索,展開本課的學習。
導入:曹操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述與歷史的真實有許多不同。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呢?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曹操在這段歷史發展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俗話說“三歲看到老”,我們先看看小時候的曹操吧。
故事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又名吉利。其實曹操本不姓曹,他的父親曹嵩是太監曹騰的養子,曹操到底姓什么,可能永遠是個謎。對此,曹操本人更是閉口不言。
問題1:少年時的曹操生性又如何呢?
材料1:“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三國志·魏書》
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天資很聰明,但卻有點游手好閑,不務正業。
故事2:就連他的親叔叔都有點看不過眼,常常向曹嵩告狀。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個鬼點子來對付那多管閑事的叔叔。一天,曹操遠遠看見叔叔來了,立即裝作口歪眼斜。叔問其故,則答說突發中風。叔叔馬上跑去告訴曹嵩。等曹嵩來了一看,曹操什么事都沒有。曹操便趁機說,我哪里會中什么風!只因為叔叔不喜歡我,才亂講我壞話。從此以后,叔叔再說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為了。
問題2:這個故事說明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意圖:故事1主要是想引起學生的興趣。材料1則是考察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師:雖然曹操從小有點叛逆,但有個人卻特別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個難得的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他莫屬,甚至把自己的家眷都托付給曹操。他這樣做有什么理由呢?
(意圖:兩種不同觀點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繼續思考接下來問題。)
故事3:曹操特別喜好練武功,而且身手很不錯。有一次他私入到中常侍(官名)張讓家中,被張讓發現。曹操僅憑手中的一條戟(古代一種武器)就成功脫險。曹操還博覽群書,特別對兵法書情有獨鐘,而且還喜歡做筆記,整理成了許多兵法集。又給《孫武》十三篇作注,都流傳后世。
師:曹操滿20歲了,按照他祖父曹騰在朝中的地位,曹操順理成章地也被舉了孝廉,做到洛陽北部尉。在東漢末年這個混亂的社會,曹操會做個怎樣的官呢?
故事4:曹操曾回憶說:“我二十歲舉孝廉,清楚自己很年輕,又沒有什么名氣,恐怕大家都認為我是一個沒用的人,所以我當時就想做一個好官,做一點驚天動地的事情,讓大家都知道我是很不錯的。”
材料2: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門修繕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門旁邊各掛十來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幾個月后,漢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的叔叔,依仗自己侄子的權勢,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猶豫就用大棒把他打死。這樣一來,京城的治安情況大為好轉,再也沒有人敢違禁了。
問題3:從上述的故事和材料看,曹操剛剛走上仕途后,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意圖:辯證看歷史人物,也為接下來曹操轉變做鋪墊。)
問題4:曹操的理想實現了嗎?
故事5: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入京,廢掉剛登基的小皇帝,另立劉協為皇帝,就是漢獻帝。京城大亂,董卓專權。董卓認為曹操是個人才,便想拉攏,但曹操卻不愿與董卓同流合污。曹操變更姓名,連夜逃出京城。這時黃河以北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就是袁紹,曹操本想聯合袁紹共同反卓,但卻遭到拒絕。曹操處處碰壁,做個好官的理想最終也沒能實現。
問題5:接下來曹操又將何去何從呢?
師:這時候曹操旁邊有個謀臣毛玠為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材料3:毛玠語太祖(曹操)曰:“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三國志》
問題6:材料中毛玠共提出幾點建議?你覺得曹操都采納了是正確的嗎?通過思考并結合材料,你認為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師:曹操按照毛玠思路,開始圖謀自己的“霸業”了。首先歷經艱難險阻,終于把漢獻帝“請”到了自己的地盤,開始奉養起來;同時,又大面積實行軍屯(士兵沒有戰事時耕種土地)和民屯(給流離失所的百姓一塊土地耕種,向曹操交納收獲糧食的一半),這些耕種曹操土地的百姓,也成了他擴軍的后備力量。曹操很快壯大,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中原的人民也紛紛歸附。黃河以北的霸主袁紹這時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扼制曹操勢力繼續發展,袁紹決定主動出擊,一舉消滅曹操。
問題7:當時袁紹號稱有軍隊10萬,但曹操的兵力不到三四萬,在這樣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能打得贏嗎?
故事6:公元199年,袁紹集結10萬精銳部隊向許縣(曹操根據地)挺進。曹操立即北上迎敵,并派兵駐扎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北)。戰爭就這樣打響了。戰爭開始的時候,曹操因兵力不足,一直處于劣勢。一個關鍵人物的叛逃使整個戰爭局勢開始朝著有利于曹操方向發展,那就是“許攸叛逃”。許攸本是袁紹的謀臣。許攸建議袁紹先留一部分軍隊看住曹操,然后抄小路前往許縣劫持天子,則可大功告成。但袁紹根本就聽不進去,只想一心先滅了曹操再說。許攸提出良計卻得不到采納,一氣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一聽許攸來奔,高興地手舞足蹈,說這下子我的事情就好辦了。果然,許攸一到曹營就提出“活燒烏巢”的計謀。曹操聽了之后,當機立斷,并親自帶領人馬化妝成袁軍趁夜色抄小路來到烏巢,一把火燒光了袁紹所有的軍需物資和后勤設備。袁紹得知后,氣急敗壞,又逼走了幾個意見不和的大將。這時眾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失去了斗志,落荒而逃,袁紹的軍隊也潰不成軍了。
問題8: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請你結合故事6說說曹操能夠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有哪些重要的原因?
(意圖:培養學生通過歷史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師:曹操雖然消滅勁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但就在北方混戰的時候,南方又有兩股強大的勢力悄然發展起來,他們就是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
故事7:劉備是西漢皇族后裔,一直力量弱小,經常寄人籬下,他也曾經投奔過袁紹和曹操,后因曹操對劉備起了殺戮之心,才不得不逃出曹營。雖然劉備大半生顛沛流離,但身邊卻一直有兩個猛虎將陪伴,他們就是關羽和張飛。為了圖謀發展,他“三顧茅廬”,請出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諸葛亮高瞻遠矚,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謀取荊州和益州,并與孫權結盟,抗衡北方的曹操。一旦時機成熟,可分并兩路進去中原,統一全國。
故事8:孫權繼承父兄的事業,一直占領長江下游地區,憑借長江天險,偏安于東南。
師: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事業也發展到了頂峰。于是他決定揮師南下,統一全國。為了對付強大的曹操,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在赤壁展開了。這又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但勝利的旗幟會永遠飄揚在曹操這邊嗎?
材料4: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三國志·諸葛亮傳》
材料5:“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武帝紀》
材料6:周瑜的部將黃蓋對周瑜說:“今寇眾我寡,難以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問題9: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請你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分析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你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又是什么?
問題10:曹操生平經歷的最偉大的勝利(官渡之戰)和最慘烈的失敗(赤壁之戰),請你總結一下,為什么出現在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
師:赤壁之戰后,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并向嶺南發展。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追封曹操為魏太祖,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問題11:請同學們用一個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把三個政權的大體位置表現出來。
師:曹操戎馬一生,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也不盡相同。
材料7:東漢名士許劭就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材料8:近代文學大師魯迅曾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問題12: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一種形式,請你用手中的畫筆為曹操涂個臉譜:紅色代表忠心、英勇;黑色代表勇猛、正義;白色代表陰險、奸詐;藍色代表豪爽、俠義。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