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小趙同學,初次接觸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彬彬有禮,能言善辯是他最大的特點。與長輩打交道時時把“您”掛在嘴邊,讓你不得不喜歡上他。可是,接觸時間一長卻發現這小子渾身盡是小毛病:打架鬧事、不寫作業、不講衛生、撒謊、學習應付了事……每天不是科任老師告狀就是同學告狀,連低年級的小朋友也有狀可告。
一系列的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思:“該如何撥動他內心深處的那根弦,讓他回歸正常軌道?”
一、深入了解,尋找原因
激發我了解趙同學興趣的是一件完成作業的小事。開學第二天,我例行作業檢查。檢查到他的作業時,小趙同學對我說:“老師,我們家昨晚上停電了,沒辦法寫作業,我爸媽都讓我今天來學校補作業;他們會給你打電話的。不信,你也可以打電話證實的。”一聽這話,不得不信。孩子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那還能有假?不可能!正想作罷,可轉念一想卻覺得不放心。初來乍到的新生,我還不了解,再怎么也不能聽信其一面之詞。真也好,假也罷,還是得自己去證實一下才行。就這樣撥通了家長的電話,經過交流才知道原來昨晚不是家里停電,而是小趙同學在為自己不完成作業的行為找理由。
經過這次交流,我還了解到原來小家伙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他是寵愛有加,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不勉強其做;孩子樂意做的事哪怕是錯的也都順著孩子的心意,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都沒養成。慶幸小趙的父母不僅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還注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遺憾的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們用盡千方百計也不見其效;孩子依然我行我素,面對錯誤撒謊、抵賴的壞習慣全都出來了。
二、樂于傾聽,客觀分析
一日,小趙同學在車上朝一小同學身上吐口水;小同學被欺負幾次后被徹底激怒,也吐了回去。經過老師協調后,原以為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沒想到,他們在洗手間上演了另一場鬧劇。原來,小趙看到小同學在上廁所便二話不說使勁地把門往小同學方向推一把以示回敬。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小同學頭上被碰了個大包。事情發生了,把他找來了解情況時,小子突然來一句:“我可不是有心的,我只是想著教訓一下他就好了。”
由于他一直以來的不良表現都在同學心目中留下了印記,所以同學對他的言行都是另眼相看的。無論大事小事,只要他沾了邊的就是他的不對。
一次,他與其他孩子發生打架事件,我去調查事情的過程中所有的孩子都說他的不對,于是我就秉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觀點處理了這件事情,認定是他的不對。
事后,他非常懊惱,覺得自己是一位不討人喜歡的孩子,也是一位不被人相信的人。堅信凡事只有自己能處理好,只有自己能相信自己。就這樣,碰到了此類問題后他都是采取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的。聽到這樣的反應,不禁臉紅;原來我對學生并不了解,我解決問題并不客觀公正。這件事情告訴我:孩子的對錯并不能光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觀點來處理問題,而是要學會悉心聽取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來開展工作。
三、用心觀察,善用鼓勵
我們班實行每個星期的班級量化,由班干部對同學的行為、學習表現實行每天的計分量化;一周進行一次的小結,對表現突出的同學通過發表揚信的方式行表彰,對表現欠佳的同學則提出建議性的批評;以此促進班風建設,提高每個孩子的競爭意識。第一個星期結束,小趙同學的量化得分在班級的末位;第二個星期量化結果出來了,小趙同學依然排在班級的末位。看到這樣的結果,真不知該如何是好;發吧,怕連續批評打擊了孩子上進的積極性;不發,又怕孩子有恃無恐,繼續我行我素犯他的錯誤。正為此事發愁時,沒想到他著急地跑過來問:“老師,我這周是第幾啊;還是我倒數嗎?”我一聽,怔住了。難道他也在乎這名譽的嗎?過了一陣,才告訴他:“的確是你排在倒數第一,但這星期老師不給你發批評信了;只要你以后注意自己的言行,按時完成作業、不打架撒謊就行了。另外,老師還保證只要你一有進步老師就給你發表揚信,行不”?沒想到,他一聽這話,馬上跳起來說:“老師,是真的嗎?”“真的!”我說。他用不太相信的眼光望著我。
此后,他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學習要求,做事考慮問題全面了,與同學相處也和諧多了;作業完成質量也有了較大改觀,告別了應付了事,取而代之的是工整的書寫,良好的表現、不斷進步的成績。
在生活中,孩子們要求的并不多,需要的僅僅是一句鼓勵,一個安慰而已。孩子的天性就是一根敏感的弦,要想奏響這生命之歌,只有走進孩子他們的心靈深處,用賞識的眼光撥動其上進的琴弦,才能讓其順勢成長為一棵“自主、自律、自強、正直”的參天大樹。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