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中學女教師在課堂上狠抽學生耳光,被學生偷拍下來上傳至網上,這段視頻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感,這位教師的下場可想而知。她即使不被辭退,也無法在學生心中重樹形象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層出不窮,學生因無法承受學習壓力、不被理解而自殺的事件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在勸學生與教師不要沖動之后,似乎還應該想想,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師生關系變得如此緊張,學生的心靈如此不堪一擊?我想,答案可以從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中尋找。
陶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深入心里。”先生的這一番話,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那么,作為一位教師,就更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去觀察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與他們建立深厚的友誼,達到心靈的溝通。這時,不但不會發生暴力沖突與血腥悲劇,教師還會收獲一種愉悅。這份愉悅來自學生的感恩回報,他們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帶給我們感動。
初中階段是學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發展變化時期。正是因為這一特點,初中生的心理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努力進取與自暴自棄共存,兼容并收與封閉叛逆同在。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將自己的教育行為藝術化,將自己的生活行為規范化。因人、因事、因時地進行藝術施教,從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
從站上講臺至今,這一年來,我深深地體會到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是多么重要,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又是多么巨大!因此,要做好教師的工作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首先,用心解讀學生的心靈。初中生情感脆弱、羞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再加上身體、感情變化等一系列因素,他們越發敏感于周圍環境的變化和身邊親人朋友對自己的看法。縱觀暴力事件、血腥悲劇,這些讓人心痛的事件都是因為欠缺溝通、理解、關心而引起的。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需要我們教師在隨時隨地的關愛之中去實現。而實現關愛的首要條件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地用心解讀學生的心靈。
其次,用誠心敲開學生的心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顆心無疑是對學生的摯愛之心,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忠誠之心,是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奮斗之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今天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大不一樣,他們在繁華的都市和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迷茫的激情碰撞中,內心存有許多困惑,渴望傾訴,期盼理解。我所教的八年級有一個女學生,因為家里窮,且學習成績不好,被同學嘲笑,她感到很郁悶,整天擔心自己的哪句話或哪個動作惹起同學們的嘲笑。她總是不敢說話,很少出教室活動,有時甚至一進教室坐下就不肯起身,直到放學。我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示意讓她中午到我宿舍來玩。起初她不肯說出自己的事,只是向我借書看。我介紹《巴黎圣母院》《少年維特之煩惱》,先談書中的內容,慢慢說到了我讀書時的事。經過幾個中午的閑聊,一天中午她偷偷塞給我一封信,在信中她向我訴說了壓抑心中的事,我也認真給她寫了回信。我用手中的筆與她進行心靈的對話,也跟她的班主任反映了情況。我們共同用誠心感化她,終于使她走上了一條積極的道路。現在她敢主動與同學和老師交談,成績也有了提高。
再次,讓信心成為教育成功的動力。作為教師,應認識到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尤其是轉化后進生的工作,會有更多的反復。因此,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要因為學生出現反復就喪失信心,放棄教育轉化工作。此時,教師更要冷靜地分析思考后進生出現反復的各種原因,再努力幫助學生。教師必須充滿信心,只要持之以恒,肯下功夫,對癥下藥,總會成功的。
最后,教師應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初中生的好奇心、模仿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模仿自己所見的行為。因此教師除了做好教學工作以外,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改掉壞習慣和壞行為,讓學生以我們為榜樣,健康茁壯地成長。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我們要用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用誠心贏取學生的信任,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