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不僅存在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維中,甚至滲透進日常生活中。本文以道德教育為視角,探討隱喻的德育價值。
關鍵詞:隱喻 道德學習 德育智慧
當你走進校園,首先吸引你的可能是干凈的街道,漂亮的花園??墒悄阌袥]有注意到旁邊豎立的一條條標語呢?它說“手下留情,足下留青”,它說“請高抬貴腳吧,聽,小草在哭泣”……這些標語正通過隱喻的形式告訴我們要愛護環境。當你走進教室,看見“教書育人甘做人梯,嘔心瀝血樂為紅燭”的“宣言”;聽見“有志者事竟成頑石可鏤,苦心人天不負朽木能雕”的“壯志”;感覺到“碧海千頃憑魚躍,藍天萬里任鳥飛”的“豪情”……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通過隱喻的形式在表達與事者的責任與理想。當你翻開你的書本,和小朋友們“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去尋找春天”;去“聽聽,秋雨的聲音”;和李白一起“遙看瀑布掛前川”;和爸爸一起閱讀“最大的書”……的時候,你有沒有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呢?這些課文正通過隱喻的形式告訴我們要愛大自然,愛祖國。
德育因隱喻而鮮活,隱喻在德育領域大放異彩。隱喻的德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激發道德學習
傳統道德教育擅于將“道德知識”灌輸在學生的腦袋里,讓學生去接收(receive)這些知識。久而久之,道德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背誦的學科,而非踐行的學科。學生滿腦子“關于道德的知識”,卻不會把這些“關于道德的知識”好好的運用在道德實踐中。其實,道德知識的獲取,不能一味地靠灌輸和推理,而是要靠體驗與理解。隱喻是一種隱含,是以一種經驗來說明另一種經驗的認知活動,其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在道德學習過程中,這種“含而不露”的意境,更能啟發人主動地去感受、體驗、理解與學習。另外,隱喻具有不確定性,它尋求的是一種“偏離”,是一種“言外之意”,甚至是一種不可理喻的洞見,超越了我們的邏輯。因而,隱喻的理解過程,其實是一種新意義的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運用自己的情感與思維,充分想象,充分理解,主動地接受(accept)“道德知識”,內化成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
2. 引發師生對話
傳統道德教育,強調的是“師道尊嚴”,“聽話服從”。在他們看來,道德教育與道德學習是一種外在的歷程,學生是空的容器,教師的存在就是為了將知識與智慧傾倒在容器中。因而,整個德育過程,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然而,在一個開放、尊重多元化的社會,道德教育必然要拒斥灌輸,走向對話。由于隱喻的不可化約性與不確定性,對于隱喻性文本,師生會有不同的理解,師生從各自出發,把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想象“投射”到文本上,通過“視域融合”,從而形成了平等的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理解者可以表達真實的自我,同時可以使視野與思維更加開放,構成新的有價值的意義世界。隱喻實質上是一種“精神火花的相撞”,師生之間共享知識、經驗、智慧和意義。當然,平等的對話并非要消解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而是指在師生平等交往的基礎上,讓德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用多爾的話來總結:“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于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權威也轉入情境之中?!?/p>
3. 彰顯德育智慧
越是偉大的教師,越能從最平常的事物中闡明深邃、重要的道理。盡管教材中大量地使用隱喻,但是,隱喻在德育中的功能還是沒有“最大化”,甚至被異化成為了“事實性知識”。究其原因無非有二:一為教育理念的偏差;二為教育方式的不當。隱喻在德育中運用的適當與否直接體現了一個教師的德育智慧。當學生碰到復雜的道德問題而不能沿著線性思維的道路進行下去時,教師可以借助“隱喻”或者幫助學生借助“隱喻”,另辟路徑,進行“邏輯跳躍”,從而更好地理解道德問題,這無疑就是創造的過程,彰顯了教師的德育智慧。
生活是萬千變化的,道德世界也是變化的,隱喻的使用能為道德教育澆灌出更為鮮艷的道德之花。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3] 萬俊人.重敘美德的故事[J].讀書,2001(3).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