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SO9000族標準是各行業通用的質量管理體系國際標準,世界大多數國家興起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熱潮,我國除企業界熱衷認證外,教育質量管理“認證”熱潮也同時出現,而問題也層出不窮,受到百般指責和論辯。論辯的焦點集中在ISO9000族標準對教育的適用性問題上。一方觀點認為ISO9000族標準對教育質量管理具有極大的適用性;另一方觀點認為教育質量和企業產品質量存在極大差異。
關鍵詞: ISO9000族標準 教育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標準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興起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熱潮,我國除企業界熱衷認證外,教育質量管理“認證”熱潮也同時出現,而問題也層出不窮,受到百般指責,論辯蜂擁而上。論辯的焦點集中在ISO9000族標準對教育的適用性問題上。
一、ISO9000族標準具有教育適用性
學界持ISO9000族標準的教育適用性的理論研究者認為,教育質量管理引用ISO9000族標準雖然出現了不少問題,但理論和事實卻證明ISO9000族標準的教育適用性非常明顯,能促進教育革新,改進教育評價方式。這一方論辯者觀點主要如下。
首先,ISO9000族標準表述了質量管理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可供教育質量管理采用
ISO9000族標準之所以能被包括教育行業在內的許多行業廣泛認同,與其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并普遍適用的管理理論是分不開的。ISO9000族標準系統地采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語言,表述了質量管理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形成了著名的質量管理八項原則:以顧客為中心、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持續改進、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與供方互利的關系。這些觀點反映了當代質量管理思想、質量經營觀念、質量改進方法的變革和發展,適用于各種類型不同規模和提供不同產品的所有組織,也適合教育行業采用。正如ISO9000族標準在其引言中所明確指出的:“標準是通用的,不是專門為某一具體工業或經濟部門而制定的。質量體系的設計和實施會受到組織變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及所涉及的過程和具體實踐的影響。”
其次,“內評”與“外評”相結合,可彌補我國教育質量管理評估主體及評估手段單一之弊端
目前,我國目前教育質量管理評估主體比較單一,以學校內部評估部門以及學校上級教育行政主管單位為主,相應的,評估手段也比較單一,教育質量管理的控制、評價、督導、保證、認可除了行政干預以外,再無其他手段,從機制上缺少有效的控制措施,更缺少公正性評價,教育行政部門唱“獨角戲”,缺少作為第三方的質量管理專業認證機構的審核認可,以“內部評估”為主。這種質量管理機制可以避免社會干預教育質量管理事務,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確定目標和管理方式,保持自身特色,但這種機制也暴露出不可忽視的弊端:由于教育質量管理的監控基本上屬于教育的內部事務,各個教育機構除接受直接上級行政部門評估外,可以自行其是;地方與地方之間的標準不一,評估方式參差不齊;整個機制缺乏監督,缺乏一套系統的、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公開性與透明性不足,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外界對教育質量管理無從過問,教育質量管理狀況處在一定程度的失控的狀態。
為了填補我國教育質量管理的這些漏洞,同時鑒于“內評”存在的弱點,就要改變以往自我審察、自我認可的做法,突出教育系統外第三方力量的重要性,將“外評”與“內評”相結合。因此,我國教育質量管理引用屬于外審性標準的ISO9000族標準,完成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能很大程度上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公開性與透明性,從而彌補“內評”之不足。
再次,國際背景下審視我國教育質量管理,可推動我國教育質量管理走向正規化、標準化、系統化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教育必須與國際接軌。教育要適應國際形勢則必須從提高教育質量入手,因此必須提高教育質量管理水平。自我國加入WTO以后,越來越多的國際教育機構強勢登場,與我國教育機構共同搶占教育市場。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我國教育機構的發展必須用國際通行的、公認的標準來衡量,必須向優秀的國際教育機構看齊。而將國際通行的、公認的ISO9000族標準引用到我國教育質量管理中,借鑒企業的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做法,將對我國教育質量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二、ISO9000族標準具有教育受限性
持ISO9000族標準的教育受限性一方觀點認為,教育界應慎重對待教育機構引用質量管理標準問題,必須承認企業的產品質量與教育質量存在極大的差異,使用質量管理標準易于掩蓋教育活動的特點,抹殺教育的靈魂。
差異一:質量形成過程不同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質量從本質上來看是“人”的質量。“人”的質量形成的過程具有極其復雜性,這是因為:人是有需要、興趣、個性、價值觀等心理品質的主體,且人的需要、欲望、興趣、個性、價值觀等因素總是多種多樣和不斷變化的,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呈現出無窮的變動性和復雜性,難以測量和把握;人的培養過程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本身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且人的質量形成包含著人對真、善、美的永恒探索與追求,人的質量形成過程是一個流變的、復雜的、不可控的活動過程。而企業產品生產過程沒有這些過程特征。
差異二:質量載體不同
質量的載體是產品、服務或過程。企業產品質量的主要載體是物化的商品,教育活動“加工”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教育質量的主要載體。在教育生產過程中,學生既是教學認識和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又是教育工作者加工改造的對象,是教育生產過程的客體。他們是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主體,具有顯著的客體主體性特征。
差異三:質量價值體現方式不同
企業產品質量的價值體現為生產的商品、提供的服務能夠符合銷售要求、達到既定的標準,目的具有一致性,價值具有統一性。而教育質量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出統一性,更多的是它的多樣性。主體不同,信仰、理想、追求因此改變。在義務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類教育終身化的背景下,進入各級各類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已經或正在發生著結構性的巨大變化,其學習目的、動機也日益多元化,教育質量必須實現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而非ISO9000族標準倡導的“標準化”。
差異四:形成質量的監控方式不同
企業產品質量的監控活動采用嚴格的量化方式進行,而教育質量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以靈活性、創造性的要素居多,大多數問題只能作定性的描述與分析,不宜使用量化研究。周簡教授曾指出,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不適合教育,他說:“ISO9000也好、六西格瑪也罷,都注重企業流程的精確和綜合管理的量化,對企業質量管理來說,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育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水平起點、接受能力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方法、理念也不盡相同。”
差異五:質量檢驗目的、條件不同
從質量檢驗的目的上看,企業產品質量檢驗的目的有二:證實或證偽。教育質量檢驗的目的僅能為證實,而絕非證偽,這是因為:教育肩負著培養“人”的重任,只有從正面提出的驗證假說才能進入實驗,這也是與教育“崇善”的追求分不開的。證偽的情況絕不能成為驗證者的初衷,因為教育根本倫理取向為“向善”,如教育能“證偽”,直接損害的就是學生,他們成為驗證過程的犧牲品。
從質量檢驗的條件控制看,企業產品質量檢驗可以在預先設定的、模擬的條件下進行,為了驗證產品是否符合規格還可以根據需要干預、改變產品形成的過程,變量容易控制;而教育對象是人,由于人的活動方式、活動范圍及生活內容是千差萬別的,教育系統內各因素之間的聯系也非常復雜,教育質量形成過程中的變量不僅難以分離,而且難以控制。所以,教育質量控制并不可能像企業產品質量控制那樣簡單。
總結兩方論辯觀點,筆者認為,以“人”的發展為軸心的教育質量管理與企業以“物”的發展為軸心的管理模式大相徑庭,教育質量管理不能機械地移植主要用于企業的質量管理方式,在這層角度上,持ISO9000族標準的教育受限性觀點是否更值得人們重視和思考?客觀而言,科學地研究和合理地使用該標準,以體現教育的規律和價值為根本,從而更好地彰顯ISO9000族標準在提高教育質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才是一種理性的研究和應用思路。所以,對于跟風似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現象,教育界還需反思。
參考文獻:
[1][美]朱蘭.質量控制手冊(上冊)[M].質量控制手冊編譯組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9.56-216.
[2]艾兵.ISO 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建立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5-200.
[3] Edward Salli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1993.1-98.
[4]Stephen Murgatroyd Colin Morgan.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1-288.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