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寫作文時欲把身邊的事物真實地、細致地寫下來,寫作前就要對身邊的事和物作細致的觀察、了解,掌握其特點、性質。觀察在作文訓練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作文訓練時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呢?
一、培養觀察興趣,激發觀察欲望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時應從興趣入手,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環境,通過多種層次、多種渠道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激發學生的觀察欲望。
1. 利用身邊的事物具體指導學生開展直觀素描式觀察。直觀的觀察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觀察,觀察對象是相對靜止的簡單事物,要求學生運用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對直觀事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感知。通過對事物的外形、顏色、味道等初步認識,達到對事物的初步了解。
2. 組織學生觀察比賽以提高觀察興趣和觀察的細致性。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就身邊發生的事進行觀察比賽,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寫成觀察日記。例如,利用義務勞動、文體活動等,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比賽,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寫成觀察日記,對觀察細致、寫得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通過組織觀察比賽不斷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3. 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色彩觀察身邊的事和物。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色彩觀察各種事物,充分發揮想象力,借景生情,讓學生寫作時有真情實感。對于同一事物,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家庭環境成長的學生產生的情感將不盡相同。教師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觀察繁花秀木,體驗人間苦樂,在陶冶學生情趣的同時,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
二、教給觀察方法,提高觀察效果
學生要想取得理想的觀察效果,除了要有觀察的興趣和欲望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1. 進行比較觀察。有比較才有鑒別,才可以了解各種事物的聯系和區別,才能形象逼真地把觀察到的現象寫出來,這樣的文章才有價值。在世間繽紛萬物中,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抓住各自的本質特征。例如在寫《小公雞》作文訓練時,可以指導學生把小公雞和小鴨子進行比較。通過對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外形、生活習性等的比較,學生就可以掌握其特點,寫起作文來也就能生動逼真。
2. 抓住事物特征觀察。世間萬物,千姿百態,各顯風姿,除了通過比較來進行準確的表達以外,還應抓住事物特點進行細致觀察,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寫作時才能胸有成竹,不雜亂無章。例如,在教以寫春天為題的習作中,我告訴學生要抓住春天的特點來進行觀察:大自然賦于春天的景色有什么特點?周圍的景物、氣息等有什么特點?她與夏天、秋天、冬天有什么不同?春天的人們在忙些什么?萬物又在忙些什么?這樣指導學生去觀察,既能讓學生寫出春天的自然景色的美麗,又能寫出春天是萬物復蘇、播種的季節,突出一年之計在于春的人們的辛勤勞作,寫出自然美和人的心靈美。
3. 帶著感情觀察。在觀察中,要求學生對觀察物要有自己的立場、觀點,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例如,某次“六·一”文藝匯演,表演舞臺設在露天的操場上。當表演進行到最精彩的時候,忽然瓢潑大雨,師生們個個被淋得像落湯雞,都紛紛咒罵起這可惡的天氣來。我覺得這時正是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觀察的大好時機,于是啟發學生說:“大家說今天開不開心啊?”又問:“今天的天氣好不好啊?”學生異口同聲說今天玩得很開心,可是天氣太壞了。我就說:“大雨破壞了我們的節目表演,我們對之憎惡無比;久旱無雨,農民的水稻又正在抽穗的骨節眼上,今天可是下了一場及時雨呀,我們應該高興!”學生們聽后覺得言之有理,情緒馬上轉變過來。學生們從中體驗到了喜怒哀樂,寫出來的文章感情豐富,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三、倡導持之以恒,培養觀察習慣
小學生缺乏毅力,長期堅持細致觀察比較困難。因此,要磨練學生意志,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
1. 提倡寫觀察日記。引導學生把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事寫成日記,不論長短,貴在堅持。學生經常寫些反映日常生活的小事,既可以練筆,又可以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2. 開展較大型的觀察活動。這些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觀察視野,提高觀察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恒心和耐心,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3. 加強檢查評比。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要經常檢查、評比,促使學生相互之間交流觀察心得、體會,不斷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水平。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