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新課程標準下的閱讀教學必須堅持“自讀自悟”“讀中感悟”,并在感悟自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讀應該是有目的的,更是有層次的,就讓我以五年級課文《夢想的力量》第一課時教學中的自主閱讀為例,談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一、讀通——整體感知,讀中識字
感知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閱讀活動中的整體感知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為本,以讀為主,放手讓學生對全篇課文認真閱讀。當然,教師要善于引導、指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氛圍。在最初的教案設計中,整體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預設的:(1)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音,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通順。(2)你覺得文中的瑞恩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明確了學習要求后紛紛讀課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默契,興趣盎然,這不僅掃除了閱讀障礙,而且培養(yǎng)了善于傾聽、糾錯的能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真可謂是一舉多得。自學后集體交流:說說你的同桌讀得怎么樣?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字詞,讓讀錯的學生再讀讀這個詞,讀讀有這個詞的句子,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了學生,切實從讀入手。讓學生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議中合作學習,其教學效果遠勝于教師的“跟我朗讀”,也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掃除了閱讀障礙后,學生再談個人感受:瑞恩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的學生回答瑞恩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是從文中找到的答案),也有的學生說瑞恩是一個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這是學生在讀文后悟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學生的回答我都給予了肯定,并適時板書。學生的這些回答都是簡短而概括的,但這是學生自主學習得到的,是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悟。
二、讀懂——重點感悟
悟,即了解、領會。我們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在讀中感悟多少是多少,不強求一律,在讀通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在反復朗讀中引導學生對文章重點之處、疑難之處、精妙之處達到領悟的程度。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本,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瑞恩的夢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我把閱讀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認真組織課堂交流:(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①朗讀課文第十四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②當瑞恩來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邊時,他會想些什么?③瑞恩和他的父母為什么而激動?為什么而幸福地流淚?④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是啊,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時有誰不流淚呢?”(2)“瑞恩的井”基金會成立,已經為非洲打了30口井。(3)展開討論:你認為“夢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三、讀熟、背誦——語言積累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背誦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鞏固,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搭起一個朗讀背誦的舞臺,讓其感受朗讀背誦的快樂,激發(fā)背誦熱情。在學生對“力量”有一定感悟后,我讓學生找出你認為最能表達情感的段落,有感情的讀一讀,并要求學生跟著音樂配樂朗誦,這又一次掀起了朗讀高潮。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陶醉了,他們的朗讀熱情是我始料未及。熟讀后,我又開始引導他們背誦。在背誦過程中,我尊重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和選擇,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幾句,因人而論。在學生背誦中,我還要求學生隨時積累詞句,旁邊放上一本好詞好句記錄本,把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摘錄在本子里。這樣長期堅持,何愁學生的“語言倉庫”沒有糧食呢?
四、讀好——情感熏陶
“情動于衷而形于言”。我們的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披文”就是讀進去,即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對人文精神的啟迪。“入情”則是悟其義,悟其情。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對詞句的體味已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學生的情感體念已充分展現(xiàn),人文精神的拓展已初見端倪。情感的熏陶,并非是重音、停頓等理性的說教能強化的,相反,在誦讀中,在感悟中,學生的“情”隨著文章的“情”一次次升華。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