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分組,發(fā)揮合作小組成員的協作能力
(一)根據學生性格、興趣劃分學習小組
在小學生中,有一種不用組織而自然形成的“小伙伴群體”。這種小群體中的成員之間有共同的愛好、行為模式,有較強的凝聚力。在這種形式的分組中,教師就把分組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小群體,改變平時固定的座位,自己來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
(二)根據學生能力、學業(yè)水平劃分學習小組
在每一個班級中,學生知識與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在對學生學業(yè)水平、言語表達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個性特征、性別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進行綜合評定的基礎上,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這種分組方式有利于小組成員間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和諧發(fā)展,整體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平衡學習小組之間的整體水平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三)根據學生日常便利劃分學習小組
這種是根據座位較為固定的特點,前后以及鄰座的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這種分法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隨機性,便于操作。
二、注重合作方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由于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自主能力較差,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必須精心組織,教給學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
(一)將合作學習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
1. 課前延伸。學生預習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而預習是否主動也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要讓合作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課前預習。預習前,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一些題目,由小組成員獨立完成后再拿到小組里交流解決,形成統一意見,在課堂時以合作小組名義匯報。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會教得輕松,學生也從中學會個體思考,集體總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 課中滲透。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營造寬松、愉快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激發(fā)他們合作學習的興趣。
3. 課外拓展。教師在指導合作小組課外學習時,可以鼓勵小組成員共同閱讀探索,相互交流課外讀物,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把碰到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里合作解決。如在教學十一冊第二單元語文百花園里的語文大課堂時,我們可以鼓勵合作學習小組走進商店、街道、蔬菜大棚、農村家庭等地進行調查和采訪,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等。
(二)圍繞教材,精心設計多種合作方式
充分圍繞教材,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新穎而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合作方式,是合作學習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例如,在講授《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王維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選擇小組合作的題目:可以選擇有感情地朗讀、也可以選擇繪畫場景或者飾演王維與元二送別情景等方式,以此再現作者對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三)培養(yǎng)合作成員的爭辯意識
“討論是一種由學生互相分享觀點,進行高水平思維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爭辯和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對問題更加深入的思考。
1. 交給學生明確的論題。合作學習是以“問題”的提出來呈現學習目標,并以尋求“問題”的解決來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在講授《一句話》時,教師可以先明確向學生闡明,一句話是“咱們的中國”。通過指導小組成員爭辯,各小組匯報后,教師適時點撥作者表述的“一句話”的含義,從而讓學生在記憶、理解“一句話”的過程中感悟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
2. 在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時,進行適當的指導。學生討論時所提出的問題,教師一定要及時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解。當然,這也是教師主導地位的一種體現。比如,在講授《兩小兒辯日》時,可以請學生討論根據自身的日常感觀實際,展開討論,究竟是“晨近午遠”還是“晨遠午近”,當學生的討論僅停留在語言層面時,教師可以適時導入課文主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使學生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
三、建立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學生獲取知識渠道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間的交流也是其中之一。通過交流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并且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為檢驗合作學習的成果,教師可以出一些綜合性的試題,讓學生在研究、討論答卷的過程中自我糾錯,從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更為重要的是,小組合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定期對各個小組學習情況、學習活動進行評估,綜合評估各個學習小組、個體成員的合作氛圍、主觀能動性等,為優(yōu)化合作做準備。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