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質疑是探索新知識的開始,也是探索求新的動力。因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質疑,對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從而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焰火,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呢?
一、鼓勵學生“敢”質疑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們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產生了許多“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為打破這種陳腐、僵化的局面,我們必須轉變教育理念,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向傳統挑戰、敢于向書本質疑問難、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我在教學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第6課《別了,“不列顛尼亞”》這課時,針對文中這樣一句“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我讓學生探討句子的措辭,有一位學生提出:既然“兩分鐘前”軍營已移交,那么“添馬艦營區”前面就不應該加“英軍”,“英軍”二字應該去掉。當這個學生的問題一提出,其他學生嘩然:教科書怎么會有錯!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地肯定了那個學生的大膽看法,并表揚他是一個善于動腦、勤于思考的好學生。這樣一來,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調動起來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問難就如同在滿河堅冰上打開窟窿,這是創造奇跡的前提。
二、引導學生“巧”解疑
1.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思疑辨析。眾所周知,現行初中教材中的大多數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盡可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生的疑難,這樣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會遠遠大于我們的說教式課堂教學。記得我在教學古詩《觀刈麥》這課時,恰逢農村夏季水稻收割,我把學生從教室帶到稻田中,讓他們在收割稻谷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再結合詩歌時代背景,讓學生感悟農民“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不尋常心理,很好地讓學生受了一次震撼式教育,深刻地領悟了詩歌的主題,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
2. 激發學生適應生活發散思維。書本知識是學不完的,求知是為了適應生活、適應世界而不僅僅是適應學校,只要讓學生認識到獨立思考的好處,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學生就會學會怎樣適應新的學習方法,并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會獨立、更加自信。因而我們老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緊扣課標和教材,激勵學生思考。例如,我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課時,沒有一言堂地分析課文,而是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魯提轄為什么要打鎮關西?二是魯提轄是怎樣打死鎮關西的?把這兩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向標,要求學生圍繞著它自由發揮提出問題。學生反應很熱烈,個個都是主角在研習課文,全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都調動了起來,并且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把握住了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
3. 讓學生學會合作釋疑。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合作。因為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所以說,我們現在的學習就是為了通過更多的知識拓展、合作探究,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為適應將來社會生活打下基礎。例如,我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石榴》這課時主要設計了這樣的步驟:(1)教學前,布置學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資料,獨立閱讀課文,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從文章的結構、思想感情、語言特色等方面設計自認為最重要的五個題目,并做好解答。(2)獨立深入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形成個人的初步答案。(3)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自己事先設計好的題目與答案:題目設計是否合理、明確;答案是否正確;去掉重復的問題并做整理。教師巡視、指點后表揚問題設計較好的小組。(4)讓問題設計較好的幾個小組向其他組發起挑戰,挑戰組可指定應戰組內任何一位學生回答問題,應戰學生如遇到難題,可先向組內成員求救,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組求助。教師適時點撥、點評。(5)評選最佳挑戰組、最佳應戰組和最佳援助組。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又彌補了個人考慮問題不全面、不透徹的不足。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