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小學生的思維存在不少缺陷,如:不善于聯系地看問題,孤立思考;不善于認識事物的本質,淺嘗輒止;不善于周密地分析問題,以偏概全;不善于創造性地分析問題,生搬硬套。因此,閱讀教學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下面介紹本人的兩點做法。
一、做好課內預習的指導,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課內認真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可以擬訂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而又難易適當的提綱,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激發他們對初認識的事物和認識模糊的東西進行探索,逐漸做到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把讀和思有機地結合起來。
1. 引導學生審題,把審題與閱讀課文結合起來
課題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審題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重視審題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要學生在預習時思考:爬山虎是指什么?是動物嗎?是誰的腳?腳長在那兒?是什么樣的?課文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來介紹這一種植物的?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線索,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課內預習,教師把握時機,適當點撥,以思代講,大面積訓練,讓學生在思中讀懂課文,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預習時可以擬這樣的思考題:齊威王與田忌進行幾次比賽?兩次比賽結果怎樣?為什么同樣的馬進行兩次比賽,而結果卻不一樣呢?每次比賽各寫了幾節?通過默讀思考,讓學生想清楚這些問題,使他們盡快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了解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
3. 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中心,掌握文章的主旨
在預習中,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也十分重要。如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白求恩大夫的一件什么事?為什么說他具有國際主義精神?
二、按照不同的思維方法,強化思維訓練
不同的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同時對發展學生智力,提高閱讀能力大有益處。
1. 從邏輯思維的方法去訓練
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是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挑山工》一課,引導學生比較挑山工和游人不同的走路方式,速度和結果,從而理解課文的中心。老師可啟發學生:還可以從什么方面去比較,可以得出什么樣的認識?如果從登山的目的去比較,就會得出另一種認識。挑山工以挑貨上山為謀生手段,當然得一個勁兒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為休閑方式,當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為方式也就不同。
2. 從發散思維的方法去訓練
發散思維是一種多向開展的思維,它不墨守陳規,不拘泥于一種想法,而是廣開思路,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從不同方向進行探索,對問題作出多種答案。如教完《圓明園的毀滅》,教師提出問題:從《圓明園的毀滅》你想到什么?啟發學生:(1)從文章的內容和標題的關系去想;(2)從圓明園的毀滅的原因去想;(3)從圓明園的奢華去想;(4)從圓明園毀滅的結果去想。學生認識之深刻出人意表。如有的學生說,根據課文的內容,標題應改為《圓明園的美及其毀滅》,如果保留原標題,課文應修改,主要寫毀滅過程;又如有的說,圓明園是清政府自己毀滅的,清政府如果不是腐敗無能,外國侵略者也打不進來。
3. 從非邏輯思維的方法去訓練
愛因斯坦根據自己的科學實踐,深有感觸地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這直覺和靈感就是非邏輯思維。如教《西門豹》,啟發學生:不給河伯娶媳婦,還有其他辦法嗎?有的同學說,可以事先進行宣傳工作,讓大家知道河伯娶媳婦是騙人的;有的同學說,可以把帶頭搞迷信的人抓起來,關他幾年,其他人就會害怕而收手;有的說,應該修水利,不發大水了,老百姓也就不會想著給河伯娶媳婦的事了。
總之,思維能力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點運用思維規律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