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論角度看,語文教學目標具有操作性、層次性和可檢測性等特點。閱讀能力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而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自講能力來實現和檢測。
所謂自講能力,就是教師從培養學生自動、自主和自能讀書的長遠目標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講的途徑,把在自讀中的個人所得轉化為集體所得,并且把自講中的集體所得轉化為個人所得的能力。
自讀與自講有著密切的聯系。自講必須以自讀為基礎,離開了自讀,自講便成為空中樓閣;自讀只有向自講升華,才能更有效地促使自讀能力的提高。但兩者又有本質的區別,自讀是側重于對個人理解能力的檢驗,自講是對個人多方面能力表現的綜合檢驗。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單元編排具有這樣的特點:每單元分別由講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三種課文組成,且三種課文的特點具有某種相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講讀課范例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范例過程中發現閱讀這一類課文的常規方法,從而實現自讀課能力培養的目標。
自講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程式,主要包括:準備階段,施講階段,質疑討論階段,教師評價階段等。
1. 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精讀時要隨時把閱讀的個人所得、所疑記錄下來;略讀時要抓住文章的宗旨。
(1)為實現準備階段的目標,教師應精心引導,在引導時主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直接引導。在自講的初級階段,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教師把自己平常的備課過程詳細而具體地展示給自講者,讓自講者從中獲得啟示,獲得方法;第二,間接引導。這是自講的高級階段。教師采取另一種引導方法。在導的過程中,教師不是現身說法,而是指路子但又不牽住學生的鼻子。教師著重對自講者的準備結果作評改。
(2)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準備有兩個方面。第一,粗線條式的準備,這是學生從整體著眼對全文的處理方法。主要按這樣的步驟進行準備,通讀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解決練習題,作好簡要的書面準備。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這一課寫什么?我如何講?第二,深究式的準備。這是學生從局部入手對課文片段的處理方法。主要按這樣的步驟進行準備,細心閱讀,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做好詳細的書面準備。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作者的寫作思路怎樣?我如何根據作者的思路安排自講的思路?
2. 施講階段
(1)學生施講,從組織形式看有兩種。第一,在小組中施講。做法是,以學生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在自己的小組輪流施講。教師依據各小組的情況做巡回指導;第二,在班級中施講。做法是,采用指定或自薦的形式讓部分同學上臺施講。教師或是以學生的身份進行質疑和答問,或是以教師的身份進行激疑和釋疑。
(2)學生的施講,從內容詳略看,也有兩種。第一,整篇課文的粗線條的施講,這是施講者把自己在準備過程中對全文的整體感知和結果,簡要地進行自我表達。它是對粗線條式準備結果的表述;第二,課文片段的深究式的施講,這是施講者把自己在準備過程中對某些語段進行思考探索而獲取的方法結論,詳細地進行自我表述。它是對深究式準備的過程、方法和結果的表述。
3. 質疑和討論階段
質疑和討論,是自講的另一個主要環節。這一階段要達到二個目標——“無疑處須要有疑”和“有疑處卻要無疑”。
這個目標是以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來實現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聽講者來說,老師要“無中生有”。有些學生總習慣于一知半解,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因此,在質疑討論階段,老師要善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二,對施講者來說,教師要“有時為無”。在自講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其實也是在增加施講者困難的過程。但施講者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知識有時無法全部解答同學的質疑。此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可以幫助回答施講者無法回答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某種途徑和工具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既真正幫助施講者解決了問題,也教給全體同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4. 教師評價
教師對學生自講的評價,非常重要。因為及時而中肯的評價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同時,又能激發起施講者無窮的求知欲。當然,并不是說教師在評價中要回避學生自講中的錯誤。教師只要把個人錯誤作為集體可能存在的失誤加以糾正,就不會挫傷自講者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