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進行,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馬克思說過:“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珠寶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業的價值,而不是珠寶的美的特性。”這說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響著審美活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1. 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的表演,或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好嗎?”學生齊聲回答:“好!”“去哪里呢?到動物園去吧!”同學們高興雀躍,鼓起掌來。接著,我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動物;按動鼠標,閃動著各種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文的描述,師生齊齊來做“給動物添尾巴”的游戲,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2. 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靠學生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于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有關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臺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黃果樹的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這時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幻燈片和聲像資料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后,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詩中情。與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對比、夸張的手法展開合理的想象等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蘊含于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1. 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與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體活動。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與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與感受”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都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與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1)讀有目的;(2)讀有層次;(3)擇要而讀。
2. 訓練想象,豐富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斷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的整個思維過程都離不開具體形象,而想象則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和諧統一是在想象中實現的。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有利于學生從中受到美育。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動物冬眠的知識,說說哪些動物需要冬眠。(2)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3)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哪座房子最漂亮》,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參觀農民的房子,比一比,哪座房子最漂亮,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幼小的心靈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