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不但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讀書的樂趣,而且要通過建立一定的機制,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的約束,搭建讀書交流的平臺,積極營造讀書的氛圍。
一、個人——每天一次回顧
要想讓孩子讀一天書并不難,可是要想讓他們每天讀一點兒書則非易事。然而,只有當“每天讀一點書”深入學生的心靈并成為習慣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愛讀書。如何推動學生每天堅持讀書呢?實踐證明,引導學生每天作一次回顧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睡前回顧。我們要提醒學生:每天臨睡覺時想一想,今天讀了哪些書?想想從課外書中獲取的知識,回味一下讓自己銘刻于心的語句,讓記憶深刻的情節在腦海里過過電影……如果還有沒完成計劃的閱讀量,就得抓緊時間補上。
2. 次日回顧。在每天的晨讀時間,指定學生上臺介紹自己前一天的課外閱讀情況,介紹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的新知,講述精彩的故事情節,吟誦描寫優美、意蘊豐富的語句或片段并作好記錄。
二、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同伴交流讀書所得,不但能讓學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課外閱讀的收獲,而且能夠于無形中促進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
1. 什么時候交流?我們在每星期一或星期五安排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交流前一周或當周的課外閱讀情況,并成為一種制度性的習慣。
2. 交流什么?學生進行同伴交流的內容應盡可能廣泛一些,既可以分享有價值的信息,互相介紹精彩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讀書的感悟和實用的閱讀方法,還可以互相欣賞、評點讀書筆記。
3. 如何進行交流?同伴交流時氛圍應力求輕松,可以在教室里交流,也可以在校園里自由選擇地點進行交流。交流的形式應靈活一些,可以自由結對進行交流,或以讀書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推選出較有價值的閱讀成果進行班級交流。
三、班級——每月一個主題
適當確定閱讀主題,既能保證學生在適度集中的閱讀過程中提高閱讀效率,又能大大方便學生間的交流與共享。
1. 主題哪里來?首先,可以從單元主題中選擇。語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編排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實際的主題進行相關的拓展閱讀。其次,可從時令、節日、時事中挖掘閱讀的主題。例如冬天到了,可以確定“走進冬天”為主題,閱讀與冬天有關的科普知識、古典詩詞、名篇佳作等;又如新年將至,可以選取“年的味道”為閱讀主題;再如針對近來出現的紅色旅游熱,選擇“感受老蘇區”為主題進行探究閱讀。
2. 主題誰來定?為了提高閱讀的主動性,一般而言,閱讀主題應該由學生自主確定,讓學生通過討論或者民主表決,選出感興趣的主題。在學生選擇閱讀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支持,比如幫助學生打開選題的思路,與學生一起選出比較適宜的主題。
四、學校——每學期一個活動
為了讓學生長期保持閱讀的熱情,并最終形成讀書的習慣,我們有必要營造濃厚的校園讀書氛圍。因此,學校每學期至少要舉行一個與課外閱讀有關的系列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課外閱讀成果的平臺,推動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
1. 活動的內容應盡可能豐富一些。比如定期利用學校集會時間舉行“新聞發布會”,讓各班推選學生發布國內外有關新聞、課外閱讀中了解到的新鮮知識及有關信息;發動各班定期組織主題閱讀報告會,邀請相關學段的同學參加并發表評論;舉行經典涌讀、校園讀書節、校園圖書展、讀書筆記展臺等活動,以豐富的內容營造書香校園。
2. 活動的參與面應盡可能廣一些。校園讀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愛上讀書,所以舉行活動時,應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例如舉行“讀書筆記展臺”活動,首先應在每個班級開辟展臺,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讀書筆記,并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與互評,在此基礎上,再由各班推選出富有特色的讀書筆記在學校展覽室進行展示,并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3. 活動的時間應盡可能長一些。校園讀書活動的開展要有時間的保證,如果活動的時間過短,就容易流于形式,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活動策劃時,應把活動的內容進行有效細化,形成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例如“校園圖書展”活動,可以細化成一系列的活動:尋找好書——介紹好書(我為好書寫提要、我為好書寫廣告)——圖書展示——評選“我最喜愛的圖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