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必須在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上下功夫.
一、牢固的數學基礎知識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石
創造并不等同于憑空想象,更不是什么天外飛來之物,它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的智慧火花的閃現.就像蓋一幢好樓房一樣,沒有堅實的地基是無法辦到的.同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得抓好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牢固的數學基礎知識中形成能力.大家都知道,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好基礎知識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就失去了物質基礎的依托.只有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才有可能培養、鼓勵、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否則,所謂“創新”,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另一方面,創新意識又是基礎知識的升華.學生只要利用了自己的創新意識對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再加工,便也可促進其對基礎知識進行更多層次、更多角度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創新,進而產生一個掌握知識與形成創新意識的良性循環體系.
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動力之源
古人曾經說過:“知之不如喜之,喜之不如樂之.”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對完成一件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這就說明了: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必須做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興趣就是對某一事物產生的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對人的認識活動將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俗語也有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有多大的影響!由于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學生要在學習中有所創新,必然會有不少的困難和阻力,這就需要一股來自學生內心的強大動力作支持,這股動力就來自于教師在教學中所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必會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轉變為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去克服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就會理解和掌握得更好,對數學的學習也就更加具有主動性,逐漸發展到主動索取的程度,其數學素質也就更能得到飛躍的發展.相反,如果學生對數學學習毫無興趣的話,必然會直接影響其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創新意識就更無從談起.故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它是學生主動索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的動力之源.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發散思維的創立者,美國著名創造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指從已知信息中產生大量的變化的獨特新信息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思維無一定指向,在頭腦里呈發散性.發散思維是一種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法,具有大膽獨創,不受現有知識和傳統觀念局限和束縛的特性,是創新思維的主要結構成分.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采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思和開放性教學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中不拘一格,從而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升華,進而產生新的思路和方法,促進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四、聯系實際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不竭源泉
辯證唯物主義觀告訴我們:任何創造都必須來源于實踐,也只有實踐,才是一切創造的不竭源泉.數學作為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數、形、量”的一門學科,其中的所有知識也都來源于前人的生活實踐,而且必將會在今后的生產實踐中得到豐富、充實和發展.所以,正如新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解釋現實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現實是一本運動變化的“大教科書”,這就要求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從而逐步培養出創新意識,最終發展為創造能力.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必須依靠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讓其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啟迪智慧之光,才能最終實現.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