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要真正地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就必須改變保守的教學模式,構建適應“自主學習”需要的新模式.因此,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現就“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談一些體會.
一、小組互動合作學習的低效現象
1. 學生合作不主動
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說、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而許多學生只顧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和合作,沒有發揮小組互動與合作探究的優勢,使合作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
2. 學生參與不全面
有的學生習慣于講座式課堂教學,多數時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語;有的學生由于基礎薄弱,想參與卻又力不從心;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在人前發表意見;而有的學生基礎較好,但不善于爭取機會.以上這些原因,使得教師難以調動學生人人參加.
3. 學生合作不充分
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活動時,因為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敢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只等個別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致使許多問題的討論僅僅停留在表層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過高,學生根本無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只好被動接受別人和教師的觀點和看法.長此以往,學生對合作學習就容易失去興趣.
4. 學生角色不明確
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往往隨意性大,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各小組成員學習能力、性格等個性差異,使小組成員不能均衡搭配(合作學習小組基本上以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沒有按成績、能力、性格諸方面的差異進行認真的搭配).加上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或角色落實不到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了各小組名符其實的常任報告員,形成小組活動被一兩個“積極分子”壟斷,而其他學生陪坐的局面.同時,教師怕影響教學效果,拖延時間,也不敢過分地讓學習困難學生充當報告員,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
二、提高課堂小組互動與合作探究活動效率的嘗試
許多合作學習的失敗在于:學生不會傾聽,不會交流,只會各說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實際上無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學習小組,讓學生學會合作,就成了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前提.小學低年級學生,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能力極其有限,在培育學習小組時,我認為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分階段培育學習小組的原則
在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學生的合作能力幾乎為零,此時要注意合作小組內人數的起點是兩人.一人說,另一人聽,一人操作,另一人觀察、評價,然后換位進行,讓學生逐步適應接受這種學習方式.當兩人合作經歷了一段時間,學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經驗,我再結合具體情況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組過渡,同時注意讓學生輪流當組長.
2.“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
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常出現這種現象:各小組的活動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組完成任務后,就不能自己,開始“亂說”起來.究其故,一是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組之間水平不一,組間不同質.因此,我認為在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組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較為科學.
3. 組員編號原則
所謂組員編號,就是給各小組的成員編上1號、2號、3號、4號的序號,用學生在組中的序號來區分其在組內的學業水平.比如,在組內成績好的都編為1號,成績中等的編為2號和3號,成績差的編為4號.在進行小組匯報、發言之前,教師就向全班聲明:請每一組的某號代表本組發言,請大家同心協力幫助他,為他的發言做準備.在小集體的支持及壓力下,不愿思考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樹立起集體中心意識.
“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既重視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又關注學生學習的探究過程、情感變化、成功體驗和接受能力.它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學嘗試.當然,我們在實施“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不小的困難,諸如課堂教學要如何把握開展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真正激發深層次的思維;要如何通過引導和調控課堂秩序,才能使教學“放得開,收得攏”,做到收放自如,我將在以后教學中繼續探索.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