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開展愉快教學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愉快教學能喚起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探索教法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愉快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例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時,教師可讓學生猜謎:“小小圓形運動場,三個選手比賽忙,跑的路程有長短,最后時間一個樣。”生動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地揭示了鐘面的特點和時、分、秒間的關系,從而激發了兒童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動手實踐
在美國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過才能學會。是教數學,還是做數學?這很值得數學教師深思。
例如,在教“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而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直徑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圓形硬紙板和一把卷尺,讓每位同學測量自己手中的三個大小不等的圓的周長,然后再測量圓的直徑,并討論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從而得出:不論圓是大或小,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最后由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們就會很快地理解了圓周率的意義,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做做,動口說說,動眼看看,動腦想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掌握實質,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從而實現不但讓學生學會,更讓學生會學的目的,進而增強學生嘗試探究的信心,使他們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創設情境
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入情入境的教學,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創造樂于嘗試、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時,學生空間想象力差,以現成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求每個學生帶一個火柴盒,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想一想如何求它的表面用紙的面積。又例如教學“相遇應用題”時,可以讓兩個學生來表演 :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途中相遇。這樣引入新知,從生活中來,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興趣盎然。
實踐證明,富有啟發的故事、聯系緊密的生活實例、動手操作等,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嘗試、樂于探究。
四、開展競賽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通常比賽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恰當的、有益的比賽活動,可以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每節課幾分鐘的口算訓練中,我常常以“搶答”、“找朋友”、“奪紅旗”等形式進行比賽,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學生擊掌鼓勵,做錯的就“加油!努力!”等等。通過進行這樣的數學競賽活動,既可以檢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水平,又可以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獨創精神和開拓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疲勞,又能在樂中掌握知識。
只有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從而給學生創設探索、表現和創造的機會,愉悅身心,激發潛能,使他們在樂趣中掌握知識,在知識中找到樂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