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康教授曾經指出:“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他還指出:“比較閱讀是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增益智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中學語文教學來說,開展比較閱讀的訓練是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的確是這樣,比較法在語文教學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一、在比較中認識主題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的主題思想歷來都是有爭議的,眾說紛紜。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本文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是一種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在表現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究竟哪一種意見更正確呢?如果通過比較辨別,就不難看出前一種說法更為合理。我在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就采用了比較的方法。首先從這篇課文的標題開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比較,一個是“百草園”一個是“三味書屋”,把百草園的生活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放在一起,人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懸念:這兩種生活到底有什么聯系呢?通過閱讀人們很容易認識到,百草園的生活是自由快樂的,而三味書屋的生活的枯燥無味的,主題也就明確了: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尤其是文章中的那些引用,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等。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把這些既難讀又難懂的“古董”呈現在讀者面前呢?不難看出,作者之所以要寫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話,是針對封建教育或批判封建教育中那種讀死書、死讀書的讀書方法,揭示封建教育對兒童的傷害。
這篇文章里還有一個問題,也必須通過比較才能回答。那就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特別喜歡百草園而不喜歡三味書屋,是不是就可以說明他小時候怕吃苦而不喜歡讀書呢?提出這一問題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篇文章的主題。魯迅酷愛讀書是人盡皆知的,那么,他為什么不喜歡三味書屋呢?為了更好地認識這一問題,我把三味書屋的生活和學生們的現實讀書生活進行了比較,并且在學生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經過比較,學生就會發現,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讀書生活相對來說都是比較乏味的,要想獲取豐富的知識而又不想吃苦,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輕輕松松在玩耍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可能不會那么容易。通過比較,還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現在讀的書是健康的,有意義的,讀書生活要比三味書屋豐富得多;而三味書屋讀的只不過是些死書。
二、運用比較法分析人物形象
在教學《藥》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運用了比較的方法來分析華老栓與夏瑜這兩個人物形象。在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的人物與人物的關系、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去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經過兩個人物的比較,大多數學生有了一致的認識,那就是華老栓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愚弄、對封建統治階級及其爪牙的欺侮和壓榨麻木不仁,絲毫不覺悟;而夏瑜則公然喊出“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明確的革命口號有著明確的戰斗目標,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然后,再進行比較,認識這兩個人物為什么會有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夏瑜之所以能有這么高的思想覺悟,對社會能有這么清醒的認識,是他勤于學習、善于認識社會、辨別是非的結果;而華老栓的愚昧、麻木不仁是他長期被愚弄、不關心社會所致。
三、通過比較認識語言的妙處
我在教《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時,就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說明文,但它的語言非常準確、生動。我先列出一組句子:
1.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 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 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 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落下來。”“杏花開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這些對應的語言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使后者語言的準確性變得具體了。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的甚至能妙語驚人,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