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實際上是學生快樂學習的過程。那么,數學教學如何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呢?
一、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
科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才能形成興奮中心,使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通道暢通無阻,思維也就變得迅速敏捷。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對知識的接收、貯存、加工、組合及提取才達到最高速度,知識迅速得到鞏固并轉化為能力。學生對所學知識只有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產生無限的熱愛,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全力以赴,努力探索進取,甚至創造奇跡。
1. 設置懸念,把數學課講得生動有趣
教師應恰當地引用與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知識烘托教材或者設置懸念,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索,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采用了三種方法精心設疑:先在黑板上寫出“111”,問這個數能不能被3 整除。經計算,學生回答“能”。接著采用檢驗的方法設疑,讓學生說一些三位數,而且是3的倍數,老師把這些數變換各數位上的數字位置,如315、135、531、513,讓學生檢驗變換位置后這些數字還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驚奇地發現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隨后師生進行比賽,看誰不用計算機就能迅速判斷出任意自然數能否被3整除。比賽結果,老師比學生更快說出每個數能否被3整除。這時,學生更覺新奇,心想:“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訣竅?”不等老師提問,學生求知若渴的情緒已被激發起來了。通過設疑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刺激,使教學緊扣學生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另外,特殊的構思,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如“做找朋友、開火車等數學小游戲”“智力小競賽”等,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興趣。
2. 用歌訣、順口溜等提高記憶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知識的獲得靠記憶,但遺忘是在所難免,所以保持記憶十分必要。一般我們把記憶的東西編成口訣來記,這樣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學習分數乘、除法時,可以編出這樣四句口訣歌謠:“分數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數除法不一樣,除數顛倒再相乘。”采用這種方法來記憶,朗朗上口,學生不僅容易記,而且記得牢。
又如,在教學計量單位間的換算時,我讓學生這樣記:“大化小,用乘好;小化大,除不差。”
把歌謠、順口溜等運用于教學中,最大的特點是將知識、說話、創造力等一系列的活動融合在一起,使兒童的學習心態始終處于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力,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 利用童話故事、數學典故來增添課堂趣味
故事具有吸引人的情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學生聽完故事后能產生很多聯想,并生出許許多多疑問。恰當的使用故事、典故,會對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00007的認識”時,教師把有關“7”的知識編排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當講到白雪公主走進7個小矮人的房子時,屏幕出示7張小床、7把小椅子、7個碗等。學生們看到后都爭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什么,分別是幾個。教師繼續往下講:白雪公主太累了,她在小床上睡著了。等她睡醒一睜眼,呀!身旁圍著幾個小矮人,屏幕上同時出現了7個小矮人。學生們被這栩栩如生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在學生們聚精會神聽故事的同時,自然融入到教學的情景中,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
二、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制約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期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當學生從教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摯愛,感受到積極期望時,他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和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就會愉快地接受教師教誨,并努力把這種教誨轉化為行動,變為努力學習和掌握數學的動力,便可有效地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相互聯系的,任何認識過程都伴隨著情感。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密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某學科重要而去學好它,而是常常因為喜歡某教師而去學習該課程。要讓學生喜歡教師,教師就得喜歡學生、關心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幫助、引導每一位學生;以真誠的態度和每一位學生交往,使學生從內心感到老師的可親、可近。教育家捷爾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他才能教育孩子。”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