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年級解答復合應用題時,教師都會將復合應用題分解成幾道有關聯的簡單應用題,從而讓學生找到解決途徑.因此,教會學生掌握簡單應用題的解法,是分析解答復合應用題的基礎.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加強簡單應用題的教學,為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學習復合應用題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筆者將簡單應用題分成三類來談談.
第一類:求總數、求剩余數的簡單應用題
這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比較明顯,能直接反映四則運算的意義,而且都是正向敘述,學生容易理解.根據這類應用題的特點,在教學中應注意與最初的四則運算的教學同步進行.
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就可以通過看圖口述的方法,滲透應用題的教學,把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和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使學生通過有關的應用題來初步了解運算意義;另一方面,使學生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來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應用題的具體內容,通過直觀的語言、動作和教具的演示,使學生初步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然后引導學生去區分應用題中的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關系,確定計算方法,從而逐步提高分析簡單應用題數量關系的能力.
第二類:求兩數相差多少、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
這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不是直接反映四則運算的意義,而且還包括正向和反向敘述,難度較大.如:小明家養了5只大雞,8只小雞,小雞比大雞多幾只?要引導學生這樣推理:只要從小雞的只數中去掉與大雞同樣多的只數,剩下的就是小雞比大雞多的只數.于是,題中的數量關系也就轉化成了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直接反映了減法運算的意義,問題也就不難解答了.
對反向敘述的題目,還要引導學生多進行一番推理.先根據數量間的可逆性質,把反向的問題轉化成正向問題,然后再根據等量關系,轉化成第一類應用題.例如:小明家養了5只大雞,比小雞少了3只,小雞有幾只?先引導學生這樣推理:大雞比小雞少3只,就是小雞比大雞多3只.然后再進一步推理:只要把小雞跟大雞同樣多的只數和小雞比大雞多的只數合起來,就可以求出小雞的只數.這樣題中的數量關系就轉化成了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直接揭示了加法運算的意義,就可以確定用加法計算了.
第三類:求未知加數、未知被減數和減數
這類應用題的特點是給出了運算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運算結果,要求出另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都是間接反映四則運算的意義的,分析時需要逆向思考.引導學生根據運算的組成部分和得數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把它們轉化為第一類的問題.例如:小花吃了4個桃子,還剩下3個,小花原來有幾個桃子?這是求未知被減數的問題,但教學時不能讓學生根據“被減數=差+減數”這個關系式去確定算法,而應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小花原來有的桃子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吃掉的個數,另一部分是剩下的個數.所以要求小花原來有幾個桃子,只要把這兩部分合并起來進行解答.又如:小芳原來有6本書,爸爸又給她買了一些,現在一共有8本書,爸爸給她買了多少本書?這是求未知加數的應用題,也不能讓學生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個抽象關系解題,而要讓學生這樣想:小芳現有的書總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原來有的書的本數,另一部分是爸爸又給她買的本數.如果從現有的本數中去掉原有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就是爸爸又給她買的本數了.這樣也就可以根據減法運算的意義來進行解答了.
雖然我們把低年級簡單應用題教學歸納為上述三類,但它們之間又有內在聯系,我們應根據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影響應用題難易程度的因素來進行分析,通過綜合對比練習,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