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課“問題教學”是指在閱讀課上,教師先布置幾個思考問題,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是針對文章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其內容、結構或其他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目的。“問題教學”是多年來語文閱讀教學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它對語文閱讀的教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新的教育理念需要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問題教學”方式的不足就顯現出來了。
其一, 它束縛著學生的自主發展。教師在備課時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確定的教學目的、方法所設計的“問題”,它不一定就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思維方式和內心需求。因此,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說是非自主的,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把學生擺在了被動地位。教師的這些問題,給學生的閱讀思考預設了“框架”,這種對學生思維指向和內容的規定,雖然可以方便地、直截了當地“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但它卻限制了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擴展思維、豐富想象和富于創造性的表達,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其二,它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的缺陷。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不單單是為了理解課文。閱讀能力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如識記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等。但是要識記什么、理解什么、鑒賞什么的問題,通常都寫在教師備課教案的教學目的欄內,然后再化作若干個問題,上課時“帶”給學生。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閱讀指向,讀起來不用走一點彎路,只須找到問題的答案,重點、難點、疑點的破解都是一箭而中的,這樣就能很快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教師也認為課上得順暢流利。豈不知,因為教師的這一番設計,代替了學生自己在閱讀取向方面的思考,久而久之,他們面對一篇文章,就不會自主地確定從文章中學些什么,懂得從哪些角度去深入思考,抓不住能夠突破全文的關鍵段落或語句,發現不了值得品味欣賞的精言妙語,也說不出獨到的見解……這種狀況,難道不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缺陷嗎?
其三,它有礙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學生閱讀,應該養成一邊讀一邊想和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但“問題教學”中用不著學生再度發現什么,提出什么問題,他們只需要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回答問題。
我提出關于“問題教學”的一些不足,并不是要徹底否定這一教學方式,不是說上閱讀課再不能給學生提問題,而是說要把握“問題教學”的關鍵,即怎樣提問題、提什么問題。
第一,要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的閱讀成為自主活動。教師指導方式要多樣化,不要把提問題視為唯一的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避免出現“滿堂問”的局面。閱讀理解最主要的手段是讀,讓學生在自讀中自悟,鍛煉他們自主地表達學習心得、學習收獲以及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
第二,要訓練。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該想什么、說什么。初讀課文,可以從課文的整體內容和結構上去思考和表達。讀段時,則著重思考段落與整體的關系,重點章節的精心描述,思考從什么角度去把握段落的中心內容。總結課文時,可把注意力集中在全篇思想內容、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認識事物或表現手法等方面。久而久之,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就會習慣從主要的幾個大方面,由淺入深地去發現、品味、領悟,從而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提問的方式與內容。在必要提問的情況下,要仔細斟酌提問的方式和內容,盡量不提那些直接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盡量采用旁敲側擊、拔云見日、陳倉暗度、點石成金等方式,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啟發,打開思路,而不是去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因為這樣的問題在文中是沒有現成語句作答的,必須以課文為依據,深入思考才能解決。如講《賣火柴的小女孩》,若提問小女孩大年夜在大街上賣火柴賣得怎樣,學生就會從課文中找詞找句找答案,若問小女孩為什么大年夜還要在大街上賣火柴呢,學生就必須從課文第一段的字里行間去想象、分析:“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的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 小女孩已餓了一整天,又不敢回家;“她爸爸會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樣冷”—— 小女孩在家里沒有溫暖,沒有人關心疼愛她,小女孩很可憐等。這就不會促使學生去死讀書,而是讓他們動腦筋。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