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的這段話足見課堂管理的重要性。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常常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學生擺一邊,只管自己按部就班的講課,形成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封閉式教學。在這樣“滿堂灌”課堂里,學生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經常開“小差”,課堂效率低下甚至無效。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隨著活動課、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實施,使原來沉悶、枯燥、呆板的思想品德課堂“活”了、“動”了,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然而筆者也發現,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的課堂管理方法缺失或管理不力,致使有的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多了熱鬧,少了安靜;多了自主,少了秩序;多了渙散,少了專心。課堂秩序混亂、失控,使部分教師要耗費許多教學時間來維持課堂秩序和紀律,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課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呢?
一、 創建有效的課堂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為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筆者常常根據不同的課堂教學需要而適當調整學生的課桌擺放形狀,給學生創造新鮮感。如講“禮貌、禮儀”內容時,讓學生將課桌圍成一圈,教師走下講壇,既便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也有助于對學生行為的及時調控;學習法律部分內容時,進行“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將課桌仿照法庭擺放,使學生更易于融入角色之中;進行課堂辯論賽時,則將課桌設計成正方、反方兩組;若上復習課,則讓學生按“一幫一”的編排調整座位。
課桌或座位的簡單變化或調整看似細小事情,但“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上,一些小小的變化都能給學生創造“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以較大的熱情投入學習活動中。“常變才能常新”,給學生創建一種輕松、自然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有利于教師的課堂管理。
二、創建有效的溝通,促進師生關系的良性發展
溝通是管理的生命線,有效的溝通是成功管理的基石。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討論、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都是在師生間的溝通中進行的。實行有效的溝通,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觀點與自己的不一致時,筆者會先尊重學生的觀點、看法,然后再設法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觀點,這樣才不致于挫敗學生的積極性。如講“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時,我引用“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社會各界踴躍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災區人民,其中報道一位拾荒老人將自己身上零零碎碎所有的錢都捐給了災區人民”引導學生要熱心公益、服務社會。而有位學生就說“我不認為這位老人做得對”,他認為老人自己生活毫無保障,還需要別人幫助,幫助別人時是否先要看看自己的實際……如果筆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可能就失去了與他溝通的機會。筆者只好課后繼續與之討論,引導他逐步明白:老人的行動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無私奉獻精神。有人認為“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溝通”,這確是言之有理。
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代元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引起學生認識上的不和諧,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并激發其學習興趣。如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時,筆者先播放“感動中國2008年人物”頒獎片段,讓學生從頒獎詞去感受道德模范人物的力量,理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講“保護環境”時,讓學生在課前先對自己居住的周邊環境狀況作簡單調查,然后將情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以此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什么是環境問題?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表現怎樣?它說明了什么?我們應怎么做?”問題環環相扣,既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又能收放自如地抓住學生,使整個課堂教學完全處于教師的調控和管理之中。
2. 加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東西能激發人的興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不論是新課的教學還是復習課,筆者都比較注意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如復習“民族文化”時,為了不讓學生有“炒冷飯”的感覺,筆者先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再引導學生體會其中民族文化的元素,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思索:“作為當代青年應如何做中華文化的弘揚者、傳承者?”這樣,既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又使學生加深了對已學內容的理解、把握,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