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呢?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在課堂中營造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目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到自己被重視,被關愛。要尊重、熱愛、信賴每一個學生,積極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變得敢說、愿意說、愛說,使學生置身于這種和諧、愉快的學習之中。
2. 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教師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教學過程;借助音像材料、游戲、表演等一系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樂于參與。如教學《觀潮》一文時,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文章意境,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把潮聲與潮形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聲音與畫面的同步變化,領略到錢塘江大潮的美麗壯闊,體會到觀潮人的情感變化,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在《奴隸英雄》教學中,教師運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自選角色,戴上頭飾,分組進行表演,然后各組自薦或推選出小演員向全班表演。表演完畢后,再用“記者訪問”的形式提問:“你為什么要演他?”“為什么要這樣表演呢?”從而激發學生的表演興趣,更深刻地體會故事情節。
二、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 引導學生自己決定“怎樣讀”
朗讀課文時,怎樣才能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讀出感情呢?我把這個決定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想想、說說,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如教學《窮人》一文中,我問道:“桑娜和漁夫的對話該怎么讀?”有的學生說:“桑娜應該讀得吞吞吐吐,漁夫應該是詢問,不解的語氣。”有的學生說:“桑娜的感情很復雜,語氣應該變化很大。”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角色模擬朗讀,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2.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在揭示課題或初讀課文時,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提問的習慣。鼓勵學生提問:“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老師嗎?”啟發學生邊讀書邊找答案,遇到重點問題要“窮追不舍”,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邱少云為什么不自救呢?還有別的方法解決嗎?”讓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大家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討論中體會邱少云嚴格遵守潛伏紀律的偉大品質。問題由學生提出,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3. 給學生更多合作的機會
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實現互補,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教師應根據學習任務明確分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擔當參與者、引導者的角色,深入小組傾聽,了解學習合作學習的進展情況。如在一般的合作學習前,讓學生朗讀課文,獨立思考,找出疑難,做出標記,然后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并討論。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4. 引導學生體驗
新課程強調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積累去掌握學科知識。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先讓學生考察學校、家庭周圍的環境變化,并通過調查了解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去了解新的問題。
5. 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在課內訓練學生懂得閱讀,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既能活躍學生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功
我們在評價學生的回答中,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強加灌輸自己的想法給學生,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分為自評、互評和師評。如在《荔枝》一文中,引導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我先問:“你認為你的回答怎樣?”并引導學生互評,通過他們自己做出評價,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總之,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在自我閱讀、課本解讀中摸索文本樂趣,自由發揮思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握學習決定權,不是隨機放養,而是更加重視點撥的方法和藝術,不斷激發學生熱愛思考,積極引導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置身于快樂的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