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季,我們城區進行第一輪新課程實驗,作為主管教學業務的我很希望能熟悉一下新教材,就主動擔任了一個班的一年級語文教學任務。當時對于新教材,最大的感覺就是識字量太多,一會字三會字加起來每篇課文基本上有20個左右。按照教材要求,一會字只要能認讀,并不要求會寫,學生對它們也只是記住了“相貌”而分不清“五官”。但在具體的作業中,卻經常需要使用到一會字。因此造成學生作業中錯別字特別多。如何克服這些現象成為了我當時最苦惱的事情。一次批改作業時,我有意識地將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別字進行了登記、歸類、分析,找出哪些字學生最容易錯,該如何引導。在新的語文課堂上,我對這些易錯字進行了重點指導,漸漸的這些錯別字現象明顯減少了。
有了這一次,我后來每次批改作業都會在旁邊放上一張紙,從一開始的僅僅是記錄錯別字,到記錄作業有無未做、未交的,做得好的有哪些學生,不好的有哪些學生,主要存在問題有哪些。為了方便分析作業情況,新學期,我又準備使用一本專門的作業記錄本,把每天布置的作業內容、學生完成的情況、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采取的補救措施也及時記錄下來,以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我覺得,這個作業記錄本對于自己的教學工作,對于切實落實減負增效,能起到信號燈的作用。
一、作業記錄本提醒我精心設計練習,隨時控制作業量
練習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作業的量是否過重,都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得到反饋。對于學生喜歡的練習題型,他們就會認真地去做;過多的作業量,學生就會忙于應付而變得字跡潦草,錯誤百出。因此,每次改完作業,我都會通過分析作業記錄本中的一系列數據,來反思自己作業是否超量了,作業設計得是否科學,并在新的作業布置中加以改正。
二、作業記錄本引導我精心設計教案,隨時調節教學環節
作為校級領導,因為管理工作的繁忙,我不可能有很多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上遺留的問題。保證40分鐘的質量成為了我教學的必須。作業記錄本就成為了我精心備課、實施減負增效的好幫手,為我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科學調整教學內容,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進行新課的教學設計前,我會反復研究作業記錄本中的信息,思考哪些問題可以在課堂中通過重點講解來解決,哪些練習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口頭練習來完成,哪些練習應該分層布置,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業記錄本為我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三、作業記錄本記錄了我和學生一起成長的足跡
“作業記錄本”是記載、整理、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重要載體之一。它不僅能使我更快捷地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掌握情況,更能促使我不斷地調整或矯正自己的教學,也以它的真實性、可操作性為自己的教學總結、心得體會、論文論著提供了寶貴的論點、論據,為我進行教育科研提供了典型案例。它讓我講課時有根有據、有理有力,寫作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另外,作業記錄本在記錄學生不同時期存在的學習問題的同時,也記錄了學生由不會到會、由模糊到清晰、由感知到認知的學習經歷,也成為了學生成長的真實見證。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