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寓德育于規范要求之中
課堂常規是體育課的規章制度,是上好體育課的保障。常規要求學生體育課必須穿運動服、運動鞋,要求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請假、無事不曠課,認真聽講,刻苦訓練、團結同學、互相幫助,對人有禮貌,不罵人、不打架,愛護器材等。學生從集合、整隊、隊列練習到隊形變換都有嚴密的組織紀律。要把課堂常規落實到每一節體育課中,培養學生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
二、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中
體育教材內容豐富、項目繁多,不同的內容蘊含的德育因素不同。例如長跑,側重于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難,肯于吃苦;球類運動側重于勇敢、自信、果斷、堅韌不拔等。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滲透于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課堂教學中,為達到一定練習強度和密度,教師規定了練習的數量、次數、距離、組次,并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有的同學表現為情緒高漲、有恒心、有毅力、樂于去完成任務;有的同學情緒波動大,不愿去完成任務;有的同學畏難情緒嚴重,動作拘謹,完不成任務。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表現,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全體學生充分、自由、和諧發展的目的。
理論課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意義和衛生保健等內容的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強健的身體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條件,使之充分了解體育對身體、生活、學習的影響,明確“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提高參與程度。教師在介紹各個運動項目時,要結合我國體育健兒在國內外比賽中克服困難、為國爭光、挑戰極限的事跡,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寓德育于體育競賽中
學校體育活動幾乎都是集體活動,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創造了條件。體育運動競賽要求有組織、有紀律、密切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動。學生可以從實際行為中表現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許多思想、態度和感情。在競賽中教育學生不要計較個人得失,應從集體利益出發,養成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的好習慣,樹立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為榮譽而戰,勝不驕,敗不餒,團結協作,平等競爭的精神。因而,體育課比教室內靜坐的文化學習課有更多實際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機會,可以發揮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寓德育于群體活動中
學校群體活動有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鍛煉習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活躍生活,陶冶情操,樹立良好校風、學風的有力手段。體育教師要給學校團委、政教處制定教育目標,使群體活動與學校的德育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如定期開展運動會、體育節,舉辦隊列隊形、廣播操、拔河比賽等。對課間操進行檢查、考核,并實行量化管理,成為評選三好生、文明班集體的條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