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問題源于生活。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能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能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創造能力。
一、更新教學理念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覺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喚起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于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開放教學觀念,沖出“以知識為本”舊觀念的束縛,樹立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和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發表欲,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二、調整目標內容
1.“突破”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時,允許對大綱中的目標有所突破。如學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之后,先讓學生把火柴盒內匣展開,觀察它的平面展開圖之后,出示這樣一道題:現有一張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鐵皮,請你把它做成一只深為5厘米的長方形無蓋鐵皮盒(焊接處及鐵皮的厚度不計,容積越大越好),這個鐵皮盒最大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利用割補法找到了最優的解法,學生從中獲得了不可估量的能力。
2.“跨越”課堂教學。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初步創新能力。
三、培養思維過程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僅教會學生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激發沖動,從而主動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開放式的教學過程就是要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即“問題——解答——結論”的封閉式過程,構建“問題——探究——解答——結論——問題——探究”的開放式過程,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必由之路。
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學生通過課件演示的“把一個餅分成兩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后,我讓學生用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時就出現的不同的折法。
如:,這時老師問:“還有不同的折法嗎?”學生一聽,還有別的折法,有的表示懷疑,有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就再動手折起來。過了一會兒,有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剛才這幾種折法的折痕都經過了中心這一點,是不是經過這一點任意折都能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很多學生說,這根本不可能。這時教師因施利導,讓同學們按他的方法試一試,結果正好和那個學生提出的一樣。讓學生自己探究新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開放教育時空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課堂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生活中到處是數學,社會里處處是教材。因此,數學教學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外,更要拓寬數學教學的領域,將數學教學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向網絡延伸,為學生提供綜合應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學習機會。
例如,教學了“米、分米、厘米”后,讓學生在課外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搜集有關資料。有的學生量出了鉛筆長18厘米;有的學生量出了房間長5米;有的學生量出床高4分米……這樣有益于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同時,教育時空的開放,能使學生面對不同的條件或數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構思,建立起不同的數學模型。
五、關注過程方法
傳統的數學教育主要注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和解題的熟練程度,忽視了教學中對學生過程方法的訓練。因此,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過程和方法,提倡解題思路的多、新、奇、活。
1.讓學生在猜中學習新、奇的解題思路。數學的學習過程應該讓合情的猜測有適當的位置,要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
2.讓學生在“變通”中學習巧、活的解題思路,訓練學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遷移變通能力。
3.讓學生在求異中學習多、優的解題思路。應徹底改變那種給每道題“唯一的標準答案”的做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選擇自己的解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開放的數學課堂中個性飛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城實驗小學